在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时期,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2021-05-17 02:28:01 作者: 在西晋怀帝永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政治背景

  八王之乱

  晋武帝灭亡东吴政权,成功统一三国,开天人之功,成霸王之业。

  但是,他完成大一统之后就开始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及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即持这种观点。

  同时,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持续十六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令晋朝实力严重下滑。

  八王之乱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导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然经由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令晋室国力大减。

  八王之乱后期,晋室分裂,匈奴刘渊占据平阳、氐人李雄占据成都。羯人石勒、王弥等率军队乘虚流窜,转战大河南北。房玄龄等编纂的《晋书》,将八王之乱视作永嘉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治腐朽

  西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

  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因此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

  权臣擅权

  在永嘉之乱已露端倪时,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着意于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晋惠帝中毒身亡后,司马越拥立司马炽、杀司马覃,借以打压羊皇后的势力。

  不久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又矛盾激化,于是他在外安插党羽、在内威逼晋帝,结果既因所托非人使洛阳失去屏障,又因心怀不臣加剧晋廷内部矛盾,并且未能及时对刘渊和石勒进行有效打击,对永嘉之乱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

  民族背景

  五胡内迁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

  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都是“容胡”的措施,即使曹操也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到晋武帝的时候,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惠帝时的江统也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西晋王朝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求徙胡族于塞外,并让汉人充实边境以对抗外族的祸患,然而晋武帝并没有采纳。

  晋惠帝元康元年,江统作《徙戎论》,讲述胡人的隐患,主张徙胡。晋惠帝也没有采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也不可能,因此徙胡的论述到最后都成空谈。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最终只能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

  胡族武装逐渐强盛

  东汉末年,朝廷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于是招募胡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

  魏晋也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又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任命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用胡”的策略在八王之乱时更为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用匈奴。然而用胡的同时,胡人也知道了晋王朝的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一呼百应,便能起兵作乱。

  与此同时,胡族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晋武帝时发生的秦凉之变中,秃发树机能屡败晋军,动乱持续十年。晋惠帝时又有齐万年起事,晋廷主帅昏庸,折损大将周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