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秦朝都有哪些民间起义?

2021-08-27 19:17:05 作者: 都说哪里有压

  尽管起义军的成分复杂,动机不一,但在秦朝灭亡之前,他们的斗争目标是暂时一致的,都把矛头指向了秦王朝。

  陈胜建立政权后,队伍规模迅速壮大。于是,农民军决定从陈城出发,兵分三路向秦王朝发起攻击,希望一举推翻秦王朝。一路由吴广率领,目标是荥阳;另一路由宋留率领,目标是进攻武关,分散秦军的兵力,策应吴广主力军的行动;还有一路是由周文率领的大部队,绕开荥阳,直接向关中进军,进逼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

  除了这三条战略性进攻路线外,陈胜还派出武臣、张耳、陈余去攻打原赵国地区,派周市攻魏地,派邓宗向东南进军,直取九江郡。各路义军的进攻,使秦王朝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各路农民军中,除吴广一路由于秦荥阳守军坚守不出进攻受阻外,其余各路义军的进展都十分顺利,仅仅几个月时间,关东六国故地就大多被起义军占领,只有少数城池还在坚守。这其中战果最大的要数周文部,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沿途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人们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在周文的率领下,这支队伍很快就横扫黄河中部流域,跨过了六国始终无法攻破的函谷关。

  此时,周文部的实力较出发前扩充了好几倍,他们成了一支拥有战车千乘、步兵十余万的劲旅。这支队伍一路高歌猛进,直打到距咸阳仅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眼看就要攻入咸阳。

  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不仅震惊了秦朝的统治者,就连陈胜也始料未及。这样的胜利显得太快太突然了,无论是秦朝的统治者还是农民军的领袖,都不敢相信曾经战无不胜的秦军一瞬间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再也没有了当年威震六国、气吞天下的气势。

  后来,汉代的贾谊对这样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切中要害。正是秦王朝不施仁政,使得民怨迅速积累,压迫愈重,反抗愈烈。“仁义不施”既是起义爆发的原因,也是起义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但除了这一因素外,还有两点必须提及。

  第一,起义军准备工作做得较好。虽然陈胜、吴广最初是被迫起义,但起义前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如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为起义军的迅速发展奠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保证了起义军在一路上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秦二世的昏庸为起义军的迅速壮大提供了可乘之机。秦二世上台后,在赵高的蛊惑下实行了一系列昏庸政策,使得秦政权内部腐化,使秦王朝这一国家机器丧失了基本的运行能力。当关东的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无知的秦二世还依旧相信在秦军的强大实力面前是没有人敢叛乱的。当从东方回来的使者告诉他起义的消息时,他依旧不相信那是真的,反而把报信的使者治了罪。这样,再也没人敢说实情,所以秦军对农民军没有任何防备。直到起义军的呐喊声响彻云霄,震动秦朝的巍峨宫殿时,秦二世才如梦方醒,但此时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秦二世能做的也只剩垂死挣扎了。

  当周文的军队攻下戏之后,秦二世终于开始清醒,下达了他一生仅有的两条正确命令:一是采纳章邯的建议,赦免修筑骊山秦陵的囚徒,将他们整编为军队,由章邯率领攻击周文的农民军。二是收缩北部长城一线的防御,命边防部队南下剿灭农民军。

  秦二世的命令一下达,形势就立即变得对农民军不利了。因为从军事角度看,农民军除了有士气、有民心之外,其他方面诸如将领素质、士兵战力、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都不如秦军。因此,当章邯率领的秦军反扑周文部时,周文三战三败,最后自杀身亡。起义形势急转直下,此时吴广还在与三川郡郡守李由激战,胜负难分。当听说周文部被消灭后,吴广的部下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起义军内部分裂,很快就被赶来的章邯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