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秦国的军事力量中有哪些大将?

2021-08-28 10:16:20 作者: 所谓&ldq

  蒙武有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蒙恬是武将,蒙毅则是文官。

  蒙恬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以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为榜样,立志冲锋陷阵,杀敌报国。他天资聪颖,从小熟读兵书,练习骑射,因此长大后有很高的军事素养。

  蒙恬少年时曾学习过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文书的职务。公元前221年,蒙恬被任命为秦军将领。不久之后,他便跟随大将王贲率军攻齐,秦军一路直捣黄龙,顺利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蒙恬在这次灭齐战争中,奋勇杀敌,战功卓著,再加上他有很强的家族背景,这次战争后,他就被秦王封为内史。内史是秦国都城的最高地方官,能够坐到这一位置上,可见秦王对蒙恬的信任。

  此时他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家族历代忠义,为秦国立功无数。因此秦国历代君王对蒙氏都照顾有加。蒙氏兄弟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为始皇戍守北边,蒙毅常为内谋,常伴君王左右。史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骖乘,入则御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蒙恬出生较晚,没赶上统一战争。统一六国后,秦王朝的最大威胁就是北部的匈奴,因此,蒙恬奉始皇之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他先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其后又把原燕、赵、秦的长城连为一体,修筑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修筑长城虽然耗费民力,但这是一种必要的防御设施。长城有力地遏制了匈奴骑兵对中原农耕地区的骚扰,保证了秦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长城修筑后,蒙恬在北疆征战十多年,威震匈奴,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秦国边界。

  后来,蒙恬又受命开直道。直道从九原郡直达甘泉宫,全长一千八百里,但还没竣工,蒙恬就被害死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不久患病,在沙丘病死。赵高联合秦二世和李斯等人,将始皇的死讯封锁,矫诏杀害了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

  蒙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将,民间还传说他是毛笔的发明者。

  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当时人们是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蒙恬要每天写战报,也深感竹签写字太不方便了。

  有一次蒙恬打猎的时候,发现一只逃跑的兔子用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于是他就有了灵感。他找到一只兔子,剪下尾毛,插在竹管上,然后就试着用它来写字。但兔毛油性很大,不吸墨,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他就把那支毛笔扔在小水坑里了。几天后,他又看见了那支毛笔,捡起来后他才发现兔毛变得更软更白了。他试着写起字来,发现效果大大改善,于是他以后就用这只笔来写战报了,不久,这种笔就推广开了。

  原来,坑里的水含有石灰,是碱性的,泡了几天后,兔毛的油脂被碱性去掉了,因此变得柔顺、吸水,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事实上,从现有出土文物看,毛笔很早就有了。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的兔毫的中山国地区取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民间还有一些地区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因此,蒙恬即使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也至少是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对毛笔的发展改进和推广,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功业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