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境内的铁矿资源丰富,尤其是横山一带土地广袤,千里沃壤,人物剽悍善战,多马且有盐铁之利,西夏人恃以为生,这成为西夏冶铁业发展的基础。由于西夏是以武立国的国家,很重视军器制造,因此,西夏的冶铁手工业主要用于生产工具和军器制造。
西夏锻造的兵器在当时很有名气,在宋朝人的眼里,“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北宋将领曾这样赞叹西夏将士所穿的铠甲:“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党项羌人的冶铁已采用竖式风箱,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工艺设备。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锻铁图,画面上两个人手扶铁锤,密切合作,正在锻打铁具,十分生动地描绘出西夏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冶铜是西夏冶炼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的铜器制造分打、铸两种。
目前出土的铜器有铜牌、铜镜、铜刀、铜门钉泡等。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发现的西夏文铜方印,印的背面用西夏文标有“奲都五年”(1061年谅祚年号),印文是西夏文“首领”二字,制作精细,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夏文印。昔日西夏都城兴庆府的名刹承天寺,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博物馆,当年的佛殿如今陈列着很多珍贵的西夏文物。
人们进入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于西夏陵园101号墓的鎏金大铜牛。这尊卧式铜牛由青铜铸造而成,长120厘米,重188千克,体形硕大模制浇铸成型,中间是空心,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肌肉突出,体态健壮,形象生动。鎏金铜牛是西夏艺术品的珍品,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被列为宁夏一级保护文物,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颇具特色的陶瓷制品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到了唐代,我国的制瓷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享有较高的声誉。进入宋朝以后,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制瓷技术日益精湛,产生了几大名窑。
宋瓷的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千姿万态,艺术价值颇高。像以前被誉为“丝绸之国”一样,此时,中国又被称为“瓷器之乡”。china一词,就有“瓷器”之意。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宋瓷也传播于西夏境内,瓷器成为西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制瓷业是西夏的重要手工业之一。
目前发现的西夏陶艺多数保存完好,其出土地点广泛,反映了西夏具有发达的陶瓷业。从瓷器的形制和质地来看,西夏的瓷器制造业比起中原宋朝的瓷器制造业虽有逊色,但也具有一定的水平,其中以烧制白瓷、褐釉瓷、黑瓷和青瓷为主。器物的种类有碗、碟、瓶、盂、缸、炉、壶、漏斗等生活用品,有砚台、砚滴等文房用品,有象棋子、围棋子、牛首埙等娱乐品,有人物、动物、猴面人身、观音送子等塑像,有纺轮等一些生产用具和兵器,有如意轮、金钢杵、法伞、念珠、莲花座等佛教器物,还有其他各种建筑构件和饰品。
我国在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发现的西夏瓷器有数十种、上千件之多,其中高足器和剔花品种是西夏瓷器的显著特点。在西夏境内有专门烧制瓷器的窑址,1984年~198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宁夏灵武发现了西夏时期的窑址。另外,在宁夏贺兰山插旗口内也有一处窑址,所烧白瓷仅在西夏陵区的陵邑遗址中有所发现,这很可能是一处专为西夏皇宫烧制瓷器的秘窑。
在青海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也存有西夏瓷窑。西夏的大部分民用瓷器都是自己烧制的,这些瓷器生动传神,神态各异,工艺精湛,在模仿中原瓷器的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扁壶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西夏陶瓷器生产的另一特色是有大量的釉陶建筑构件。在西夏王陵的遗址、西夏宫殿遗址中残留了许多琉璃瓦片。可惜的是,在蒙古军的毁灭性破坏下,宫殿和陵园的原貌已无法知晓,我们只能从出土的各种建筑构件中想象它们曾经碧瓦重檐、装饰华丽的昔日辉煌。
建筑业 西夏的宫殿、官府等官式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下几处佛塔庙宇、王陵和一些宫殿遗址,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些残存的建筑构件中来探讨西夏建筑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和特点。在宁夏银川市西北约70公里处的贺兰山水沟口,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绵延约10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建筑的主体早已不在,但从残留的台基、垣石、踏步等来看,此建筑自下而上依山体筑成阶梯状,匠心独具,格调天成,上下错落有致,高达50余米,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