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何为古都南京代言?

2020-11-14 09:22:56 作者: 创新如何为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连续三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之策;连续三年,新年“第一会”探讨“创新名城”之路。

  创新,是南京应对当下的现实考量,更是南京赢得未来的战略抉择。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入园进企,感受南京创新的跃升姿态,触摸其澎湃的脉动。

  突出制度引领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南京市江宁区胜利路88号,今年6月迎来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

  这家由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和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共同出资160亿元设立的科技平台公司,主要任务是对汽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定向爆破”。

  央地合作,选择南京江宁,看好的是这里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而南京也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城市和应用先导城市。

  如何把今天的“看好”变成明天的“赞叹”?南京的回答是,创新文章创新做。

  古都南京,创新基因厚植,诞生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今天,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将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机制摆在首位。

  抢占网络通信与安全技术制高点的紫金山实验室、旨在破解“重化围江”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相继成立;综合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重点实验室也在谋划建设中。

  创新,为南京代言——

  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等8大产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布局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南京创新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体系……

  “中汽创智将通过自主、合作、协同实现核心技术掌控,向全球招贤,揭榜攻关。”首席执政官李丰军说,“灵活的创新机制,将赋予公司前所未有的活力。”

  企业活力的背后,是南京创新的张力。

  聚焦科教优势

  打造成果转化新模式

  从化工生产到污水处理,从血糖检测到空气净化,从饮用水过滤到食品生产……走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关于“膜”的概念和运用颠覆你的认知。

  “大家熟悉的李锦记的酱油、恒顺的醋、光明的牛奶、茅台的白酒,都在用我们研发的膜,提升了生产品质。”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李卫星说,“早些年,洋品牌占据膜市场主导,如今,民族品牌在崛起。”

  五中全会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南京是科教名城,拥有53所高校、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院士数量均位列全国前三名。

  如何将科教名城这个“先天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态势”?还是“创新”二字。

  “高校大量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未打通,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李卫星说,“将瓶瓶罐罐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和装置,才能吸引企业投资。”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南京提出的关键举措是——

  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李卫星的膜产业孵化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机构:对高校科研人员的原创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将其变为产品和装置,进而实现技术升值转移,成功孵化引进75家膜相关企业,2019年实现营收超14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就有2家。

  数据显示,近三年,南京累计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吸引6名诺奖图灵奖得主、98名中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超7000家。

  新型研发机构,正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新名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