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革命烈士陵园94岁“烈士守护翁”张捍华:生为烈士献终生,死入黄泉不分离

2021-04-19 15:49:28 作者: 沛县革命烈士

  徐报融媒记者 李梦虎 于珑

  通讯员 梁振 左传侠

  徐报融媒记者 白雪 辛安然

  4月4日清晨,在沛县革命烈士陵园,94岁的“烈士守护翁”张捍华戴着党徽,手里拿着一本《沛县民政志(1912-1985)》,在自己的墓碑前笑谈后事。

  “我选了那块地儿,‘走后’还要陪着革命烈士们。”老人指着陵园东北角的一块地方,然后带着我们过去“参观”,一路上谈笑风生。

  “生为烈士献终生,死入黄泉不分离!”

  去年5月,沛县县委书记吴昊来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并看望了张捍华,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张捍华便用这首自作的打油诗表明了愿望。

  之后,鹿楼镇党委把张捍华的书面申请递交沛县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后,吴昊批示:“真情实感,令人感佩。同意依老人意愿办理。”

  ●难忘的岁月

  张捍华是沛县鹿楼镇高彭庄村人。

  “那天凌晨,庄里传来枪声和喊声,我在被窝里攥紧红缨枪,咬紧牙关!”张捍华老人带我们参观正在扩建改造的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在张堤口战斗七十二烈士墓前,他用故事把我们带到那不堪回首的一天——

  1941年1月22日凌晨,沛县张堤口村浓雾弥漫,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同日伪军展开激战。

  “鬼子在高彭庄东头的井旁设有重机枪和轻机枪,他们把八路军战士逼到张堤口西头围杀。”说这句话时,张捍华的嘴唇在颤抖。

  残酷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点,近千名日伪军带着3辆坦克对八路军猛攻,115师黄河支队教导四旅特务连74名战士只有两人突围,其余的72人壮烈牺牲。

  “到处都是血,大人们捂住我的眼睛,但我还是看到了身穿军装的战士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13岁的张捍华看到的那一幕,永远刻在了这位“儿童团长”的心里。

  战斗结束后,张捍华跟随大人们把战士的遗体埋在村旁。

  “儿童团长”的身份曾让张捍华感受到荣耀和责任,但是也给他带来过死亡危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还乡团对革命群众秋后算账,张捍华跑到丰县北面一个石灰窑出苦力,一干就是几年。

  当地有个习俗,订了婚期就不能更改。1946年10月20日,他冒险回家结婚,还没能拜堂成亲,就得知还乡团要来抓他。

  “我趁黑向丰县方向逃跑,一条浅水沟救我一命,我把身体没进水中,仰头将鼻孔露出水面,追我的人骂了几句,往水里打了一阵乱枪就走了。”老人说起这段“生死逃亡”,孩子般地笑了。

  ●平凡的坚守

  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不凡的业绩来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新中国成立后,张捍华上了运河师范,后又考入南京师范学院读中文专业。毕业时,院领导给了他两条路:一是应招入伍,去边疆当军官;二是留校任教,先当助教,将来可以晋升讲师、副教授。

  “我选择了第三条路,打回徐州,打回沛县,家乡在苏北,教育比较落后,更加需要我。”老人连用了两个“打”字,时隔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坚决。

  1958年,张捍华到沛县张寨中学当语文老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张寨中学、栖山中学和朱王庄中学任副校长、校长。

  1967年8月,沛县在张堤口战斗遗址上建成鸳楼革命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的遗骨被迁至此。

  1983年10月,桃李满天下的张捍华退休回到农村老家。

  时光荏苒,1995年,从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多年后,张捍华来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成了这块孤寂地带的“守护人”。

  “当时我家属反对,儿女和孙辈们也反对,还发动亲友们上门劝我。”大家要他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张捍华却十分倔强: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打扫卫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张捍华坚守在这里陪伴着1571位革命烈士。

  每年清明节,张捍华都要早早来到烈士陵园,对着烈士墓碑郑重地鞠三个躬,在墓碑前久久伫立……

  他随身带着一本《沛县民政志(1912-1985)》,里面有烈士花名册,每个烈士的名字他都记得,只要有人来问,他就能随时翻找出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