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惨遭失利的袁绍忧郁而死,袁绍的大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选择投靠乌桓,企图在异族的支持下,东山再起。
乌桓,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
乌桓屡次侵扰中原边境,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给当时的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为了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巩固北方,曹操准备攻打乌桓。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无奈当时大雨滂沱,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不能行进。
得知曹操为此事愁眉不展,当地名士田畴向曹操建议,若走偏僻小道,可趁乌桓不备致其措手不及。
无计可施的曹操听取了田畴的建议,乃回师,并诈称待秋冬时节进军。见曹军撤退,乌桓因此戒备松弛。
乌桓中计,曹操便以田畴率部为向导,上徐无山,轻骑出卢龙塞,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
当军队路过碣石山时,曹操心中陡生豪情,他兴致勃勃地跃马扬鞭。及至登上碣石这座名山,面对眼前壮丽的秋景,曹操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当时正值初秋,天海苍茫,海水浩荡,一座座山岛在岸边高高挺立;那碣石山上的树木,葱茏繁茂,岸边的百草也依然碧绿;阵阵秋风拂过,海面上巨浪涌动。
虽然这秋风、这洪波带来了一丝凉意,但站在碣石之巅,曹操雄心万丈,他的头脑中一直在闪现这样几个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因为誓做天下的主人,曹操才敢与各路英雄角逐,也才生出了一种帝王的胸怀与气度。也许别人站在山上看见的,都只是浩瀚的大海,唯独曹操还想到了,天上日月的运行和星汉的灿烂皆出自于此。
那足可包孕日月的大海, 何尝不是曹操广阔的胸襟;那大海吞吐自如的气势,何尝不是曹操的气魄与抱负!
公元207年八月,曹军和乌桓部终于相遇,并且在白狼山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曹操的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因为他的主力重兵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
曹军的将士们对当前的危险局面感到恐惧,他们希望后援部队到来以后再开始作战。
在左右皆恐的氛围中,张辽力排众议,极力劝说曹操不应等待,而是应当趁着胡虏的阵势不整,立刻进行交战。
怀着必胜信念的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雄心壮志,于是命张辽率军突击。经过战前激动人心的动员,曹军士气高昂。
张辽便率曹军冲锋陷阵,大破乌桓军队,并临阵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蹋顿及名王多人死于阵前,胡、汉降者20余万人。
曹操对乌桓的这次军事打击,不仅有力地巩固了曹军的大后方,而且为曹操次年挥师南下,实现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攻打乌桓的那场战争,其过程和细节早已不可追寻,唯有人们吟诵《观沧海》的声音,在我们的耳畔不断回响,清晰可闻。
《观沧海》不仅使我们体会到了,曹操四言诗的魅力和他杰出的文学才华,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大海非同一般的性格与气质。
大海的那种灵动,那种博大,那种一泻千里和不可羁束,其实正是曹操自己的性格与气质。
这种气质,是一种王者气质,也是一种气吞寰宇,睥睨天下的征服者的气质。
这种气质,与生俱来,不可模仿;并且它只属于极少数的人。
因为历史,就掌控在他们手中。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