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中秋节:权贵在妥协投降时,他在为如何收复中原而忧愁

2020-09-30 20:08:59 作者: 辛弃疾的中秋

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出生在金朝所占领的北方地区。

当时,他的祖父辛赞为了保全族人性命,被迫在金朝做官。辛赞时刻不忘教育辛弃疾:“你是打入敌人内部的钉子,一旦找到机会,一定要报效国家,收复中原。”

祖父的话,从小便在辛弃疾的心中扎下了“收复中原”的根,身在“金营”的他心中牵挂着的是偏居一隅的南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载: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在率大军南征的时候,他的弟弟完颜雍在后方称帝夺权。突然的变故让完颜亮猝不及防,他在慌乱中下达了三日内如果不能渡江拿下南宋就杀死随军大臣的命令,兵马都统领耶律元宜等人为了保命便发动兵变杀死了完颜亮。

中原地区不甘金朝统治的豪杰们便趁机揭竿而起,掀起了反金的起义运动,耿京在山东聚众数十万人,成为了起义军的旗帜,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拉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前去投靠耿京,并被封了一个掌书记的职务。

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表归宋,受到了宋高宗的亲切迎接。

辛弃疾没有想到,自己艰难南归,还受到了皇帝的赞扬,却没有等来皇帝下令让他领兵收复的命令。

辛弃疾从归宋开始,做了六年官,朝廷始终只给他分配了招抚流亡,训练民兵这些闲职,这与辛弃疾的志向相去甚远,他不愿就此蹉跎年华。

1170年,三十一岁的辛弃疾向宋孝宗献上《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里面详细介绍了辛弃疾认为可以增强南宋国力,助南宋击败金朝的方法。

辛弃疾《美芹十论》:恭惟皇帝陛下,聪明神武,灼见事几……臣虽至愚至陋,何能有知……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

很可惜的是,当时议和的声音占据了主流,辛弃疾的建议朝廷并未采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174年中秋节,这是辛弃疾南归第十二个年头。

这些年里,他的建议已经多次被朝廷故意忽视了,辛弃疾只能在给朋友的诗作里抒发自己想要收复中原的理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的皓月在天空运转,向地面上洒下了皎洁的月光,宛如一个刚刚磨亮的铜镜挂在天空上。

辛弃疾握着手中的酒杯询问月宫中的嫦娥:白发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想乘着风飞上万里长空,好好俯视祖国的锦绣山河。我还想去月宫砍掉桂树,因为大家都说,这样可以使洒下人间的月光更加明亮。

“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真的是在感慨自己正在老去吗?

其实不然,他所在意的,只是收复中原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我却渐渐老去,怎么办呢

辛弃疾在词的末尾,提到的“人道是”,这个人指的是杜甫。

安史之乱中,杜甫写了一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其中有这么一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想要的是平定安史之乱,让天下恢复太平,自己好和妻子家人见面。

而辛弃疾想要的是收复中原,让国家统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