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校长:我不喜欢中国留学生,更喜欢印度的,这是为何?

2020-09-21 14:31:40 作者: 耶鲁大学校长

在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留学”这个概念是从19世纪末才形成的,清王朝从乾隆时期开始完全性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轨道彻底脱节。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才逐渐的意识到差距,认识到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并在1872年组织了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紧接着从1872年开始又连续4年派了120年幼童赴美留学。

在当时,留学生的出现受到了社会各界各方的谴责,《申报》便这样评论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事实上,连清政府也只是拿他们当试验品,在出发之前便签订了类似于卖身契一般的协议:“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灾害,政府皆不负责。”

这些留学生们顶着重重的压力,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他们很快便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并成为了各自就读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到了1880年便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

这批留美幼童,在召回国后大都顺利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1985年中国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之后,可以说对外留学生的大门已经完全打开。随着无论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留学。

在国外知名院校中,美国所占的数量可以说是最多的。耶鲁大学便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当初清政府所派的120名留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考入的都是耶鲁大学,并在毕业后取得非常可观的成就。

但是耶鲁大学的校长却表示,不想招中国留学生了,反而更喜欢印度留学生,这是为何呢?这并不是因为歧视,他给出的理由听上去很牵强:中国留学生热衷于抱团,对于融入当地的朋友圈不敢兴趣,这种习惯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而印度人虽然口音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经常积极的参加一些讨论,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中国留学生从小接受的文化都比较的保守,担心“祸从口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其中还包括创新思维方面,中国留学生比较喜欢循规蹈矩,不容易做出突破。

事实上无论是哈佛还是耶鲁,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的成绩,这无可厚非。但耶鲁大学校长仅仅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因成长环境造成的性格差异,而全盘否定中国留学生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说话并不代表头脑里没有观念,“君子敏于行,讷于言”,相信那些带着父母以及祖国的期望远渡重洋的留学生们,将来一定能用真正的实力去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