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又三次征战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否亏本?

2020-09-17 20:42:34 作者: 康熙平定三藩

(二)、以大局为重,未逞一时之快

"最后,这两个国家都较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利益所在。康熙帝宁愿要带来实惠的和平与贸易,而不要徒劳无益的战争"。这是大文豪,法国人伏尔泰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他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双方都没有吃亏。

1. 得到自己想要的,便是胜利

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率先示好,并且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丧权辱国的行为。认为他就应该和沙俄死磕到底,为了所谓的颜面,寸步不让。这种想法,太过于幼稚。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康熙皇帝想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在没有入关之前,清朝对雅克萨附近区域也并不是多么在意。入关以后,清帝国的基本盘就挪移到了中原地区。而此地距离北京,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不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首都的局势。

所以,在这个地方打仗,对于大清而言其实是"赶鸭子上架"。毕竟,人家都快打到自己老家了,不出兵不行。而投入的太多,也是得不偿失的。倒不如双方签订协议,自此划定边界,同时还可以恢复贸易上的往来,这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决定。

康熙想要的就是双方都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沙俄不再来找清朝的麻烦,这就够了。如果说,再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2. 速战速决,应对厄鲁特危机

"谓唐古特之托卜察一城人, 乃噶尔丹前生尹咱库图克图时之徒弟。"作为瓦剌也先的后裔,噶尔丹即使生活在遥远的西域,也从未忘记要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中原。他利用自己的宗教身份,以及家族势力,统一了厄鲁特各部,并且以新疆为基点不断的向东进发。

和硕特、哈萨克还有叶尔羌,都纷纷臣服在其铁蹄之下。然而噶尔丹并不满足,他开始威逼利诱那些归附于清朝的蒙古部落,让他们向自己靠拢。

康熙二十七年,直接灭掉了喀尔喀蒙古,刀锋直指北京。而双方签订条约之时(康熙二十八年),正是噶尔丹政权势力的上升期。

噶尔丹犹如悬在清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做出当年也先包围北京那样的举动;而沙俄军队最盛之时不过千人,他们离着清朝的基本盘还很远。只要是智力正常之人,孰轻孰重,不会分不清楚。

所以,当时康熙要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而后专心对战噶尔丹。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十分正确。如果没有尽早与噶尔丹开战,坐视其发展壮大,很有可能刚刚建立起的清朝,就要亡国。而俄国方面,只是占据了些城堡,无关痛痒。

(三)、苦寒之地,统治成本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女真族就是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雅克萨地区纬度过高,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林中百姓们虽然还在黑龙江流域栖息繁衍,但是那片地区的人寥寥无几。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寸土不让,再去和沙俄纠结多一寸,少一寸土地的事情。

1. 疆域并非越大越好

明太祖年间,蓝玉率军追击北元小朝廷至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尔湖,并没有将其领土收归己有;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西域,不过很快就放弃;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越南,同样也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得不偿失。

康熙皇帝没有继续纠结边界之争,也是出于同理。他认为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那里生活的百姓又不多,物产也不丰富,拿到更多的土地手里还需要派更多的士兵镇守。中俄双方,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赶紧结束这场意义不大的纷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