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和灭吴有着天壤之别,为何魏灭吴用了如此长的时间?

2020-09-23 20:53:58 作者: 魏灭蜀和灭吴

因此西晋大军压境之时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快速推进,高歌猛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建业,俘虏了吴国的皇帝孙皓以及一干皇族大臣。

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是日,濬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

从西晋灭亡的过程来看是一帆风顺的,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然而为何"不堪一击"的吴国却让司马家族准备了十余年之久呢?这背后又有哪些历史原因。三:魏灭亡后,为何不乘机进攻吴国,有何难言之隐

1:蜀国新灭,加之魏国内部不稳

从蜀魏两国的历史渊源来看,魏蜀两国是天然的敌人,一个代表"汉室正统",一个是"乱臣贼子",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蜀地的百姓对于魏国的统治自然是反感的,

据《三国志》当中记载平定蜀地后的一次大规模叛乱称:"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魏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就可以看出蜀地尚且没有完全归附,魏国需要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防止魏国陷入蜀地的战争泥潭之中。

除此之外,魏国内部也不是很安稳,众所周知在曹魏后期真正的掌权者是司马家族,曹氏家族只不过是傀儡罢了,而司马家族凭借的灭蜀的功绩。

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改朝换代的大事,据《通鉴》当中记载西晋代魏称:"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由此可见,魏国国内政局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司马氏不甘于成为一个权臣,而是要向最高权力的方向迈进。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司马氏为了保证国内政权的正常交替,自然不会大动干戈,给政权交替到了不确定的因素。

2:内部争论不休,没有统一意见

灭蜀和灭吴在难度上不是一个级别的,蜀国地狭人少,而且加之当时蜀国内政一度出现混乱的状态,极大的削弱了蜀国的实力,魏国能够承受起伐蜀之战失败的结果。

而反观魏国灭亡蜀国之时,吴国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而且吴国一直在休养生息,很少参与到三国之间的战争当中,当时的君王吴景帝也是一个颇具才能的皇帝。

据《吴录》当中记载评价称:"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由此可见吴蜀两个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当时魏国国内就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司马氏建立西晋之后,对于是否要征讨吴国有过激烈的辩论,一方面是以军方则认为西晋应该一鼓作气,一统天下。

灭亡盘踞在江东的孙吴政权,而一些文官则认为应该徐徐图之,首先要巩固国内政权,消化灭蜀之战的果实。

据《晋书》当中记载西晋元老级别的人物贾充反对南伐吴国称:"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

内部意见的不统一,使得司马炎决定先静观其变,放弃激进的伐吴意见,是不乘机经过东吴的一个重要原因。

3:西晋外患频繁,且吴国实力雄厚

西晋在建立之后,不仅仅要妥善处理好前朝官员皇室的安置问题,以及蜀国故地的安抚工作,而且塞外的一些游牧民族也不安分,经常袭扰西晋的边关,给西晋带来不小的威胁。

除此之外当时大量的外族内迁到中原地区,隐隐对西晋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如何处理好民族矛盾也是西晋的一个老大难题。

内忧外患阻挡了西晋一统天下的步伐。此外,吴国也并非是一个"软柿子",首先吴国拥有长江天险,是西晋灭亡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此外吴国国内在前期是处于一个比较安稳团结的状态,直到孙皓上台之后吴国的实力才有明显的下降。

据《三国志》当中评价称:"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