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73):对高句丽,向来只有一种打法

2020-09-20 22:33:40 作者: 大唐往事(2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65)

乾封二年(667年),唐朝以李勣为帅,再次发起向高句丽的全面进攻。

第一年打的仍旧是消耗战。

其实不管隋朝还是唐朝,对高句丽从来只有一种打法:逐城逐地的消耗战。从杨坚、杨广父子,到李世民、李治爷俩,从没变过。唯一的一次,李道宗提出精兵深入、直扑平壤(事后获得李靖认同),太宗还没采纳。

大家都这么干的原因:战略纵深——当时条件下,高句丽是一个有着广阔战略纵深的国家。

高句丽这个国家是这样子的:它发源在中国东北,为什么叫这个名,就因为建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辽宁新宾),当时是西汉元帝时期。高句丽立国七百年,前四百年首都在‘国内城’(吉林集安),后面向南边、朝鲜半岛方向发展,才迁都到平壤。另外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科技水平,高句丽都和中原王朝差不多。

那为什么老跟中央较劲呢?

地理是主要因素。

东北那地方天寒地冻,且多大山深谷。在古代那种科技条件下,第一油水不重,第二易守难攻,很容易形成一个独立的势力范围。希腊为什么小国林立?就因为多山贫瘠。

气候恶劣、山高水深,对陆军、尤其古代陆军,就是一种噩梦。战略纵深不是说光地方大,西北沙漠大不大?只要情报和后勤跟上,几百甚至上千里地都不是事,苏定方灭西突厥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你在高句丽敢这么干吗?到处人家修的都是山城,类似欧洲那种城堡吧,随便在哪个山谷里,都有可能吃大亏。太宗征辽前请教郑元璹,郑元璹说了两条:一条是后勤保障困难;一条是‘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他当年跟着杨广征辽,肯定吃够了山城的苦头,才有这样的话。太宗最后无功而返,也是顿兵于坚城之下。所以,高句丽看起来国土不大,实际从军事角度,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

隋唐都是强盛的大国。大国打小国,赢了不一定有多大好处,输了跌面子损失惨重,隋炀帝是最好的教训。既然存在风险,那就稳当点呗。反正家大业大,机会合适就拿钱(兵)砸死你,隋炀帝、唐太宗、高宗三任皇帝,都在平定西北局势后,举全国之力发兵辽东,就是这个逻辑。

李勣此番出兵,第一站选在二十年前留下的一个小遗憾——新城(辽宁抚顺市北)。

当时他使了个疑兵之计,假称从怀远(辽宁辽中)出兵,实际绕道北上,从玄菟(沈阳)方向一举渡过辽河,攻占盖牟(辽宁抚顺)。

高句丽的城防建设有个特点:重点部位往往建有‘双城防御’体系,盖牟和新城即是其中之一。

打下盖牟后,李勣派李道宗去新城搞了次武装侦察,侦察的结果是放弃。当然史书不会这么说,只写城中惊恐,闭门不出。实际肯定是对方城池坚固,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只好放弃。

贞观十九年李勣征辽路线

放弃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必须重兵留守。即使这样,后面的战事发展:一是新城等地曾集合四万余兵抄唐军后路,二是盖弁守军‘与高丽新城邻接,日夜战斗。’说明新城始终是唐军一个‘肉中刺’。

这次李勣一渡过辽河,“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第一,说明搞这么些年,新城还在高句丽手中,唐军始终未能突破其第一道‘辽河-千山’防线;第二就是向高句丽表明:这次我不急,吃一个算一个,看咱们谁撑得久。

辽河-千山防线

九月十四日,新城攻克。

接下来几个月,唐军的重点作战地域,始终在南至辽宁抚顺、铁岭,北至吉林四平、辽源,也就是辽宁吉林接壤一带,这一带是高句丽、包括它的先祖‘扶余国’起家的地盘。中途也曾按一贯套路,派郭待封(郭孝恪之子)率海路兵团直攻平壤。但海路运输的不确定性再次暴露:海船翻覆,粮运不济,整个兵团陷入饥馑,不得不‘更遣粮仗赴之。’

打到年底,唐军基本还在鸭绿江以北晃悠,高句丽还在不断派兵北上增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