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汉朝的赙赠制度,刘贺墓中铜钱还在,可是大量的丝绸去了哪里

2020-09-29 08:07:34 作者: 按照汉朝的赙

西汉海昏侯大墓的出土,掀起了我国考古界的一次轩然大波,墓中出土的文物数量繁多,并且极为珍贵。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一代王侯级的墓葬,海昏侯墓居然没有出土一件丝织品,这不免令人感到十分奇怪。海昏侯墓内的丝织品究竟去了哪里?墓内丝绸消失的背后,又会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人正在进行盗墓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文物部门立刻联合警方前往现场调查,并对该地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最终在地下发掘出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墓。

据考古专家称,此次考古考古工作共勘探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于地下所发现的古墓属于王侯级别,墓志铭显示其墓主人系西汉著名人物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刘贺墓中豪富无比,出土文物达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器、银器、青铜器、玉器、帛书、乐器、兵器等等,仅仅是出土的五铢钱,便堆叠的如小山一般,需要用“吨”来进行计算。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亲孙子,曾经被封为“昌邑王”。后来经过霍光的推举,刘贺正式登基称帝,成为统领一国的国君。然而奇怪的是,仅仅27天的时间,霍光便以刘贺犯下1000多条罪状将其撵下台,贬谪为海昏侯。刘贺是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更是当时的皇亲国戚,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贺墓中既然存在数不清的财富,丝绸品也应该数量繁多,可是为何考古专家们没有发现这些珍贵的文物呢?

提出这一问题的专家们,并非只是个人臆断,而是存在相当靠谱依据的。在汉朝时期,曾经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制度,名为“赙赠制”,即在皇亲国戚去世后,皇帝需要从国库中进行拨款,作为一笔安葬抚恤费,令这笔财富为亲人陪葬。据史书记载称,当时皇帝为亲戚发放的丧葬费,都是一笔笔巨款,不仅如此,除了金银之外,其内还包含大量的丝绸织品。

《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记载:“寿立三十一年薨,自永初已后,戎狄叛乱,国用不足,始封王薨,减赙钱为千万,布万匹。嗣王薨五百万,布五千匹”。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皇帝对于赙赠制度十分重视,以至于在国库空虚的时候,仍然未将此制度取消,而是酌情减少赏赐的规模,但其数额仍以百万、千万计,铜钱与布的数量比例也在1比10左右。众所周知,刘贺去世时正逢汉宣帝刘询执政,而刘询正是刘贺的侄子。既然叔叔去世,刘询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祖制,都要给予其赏赐,所以海昏侯墓中丝绸织品的数量必然不菲。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海昏侯墓中只存在堆积如山的铜钱,丝织品究竟去哪里了?直至后来,考古专家们才发现,原来海昏侯墓中大量的丝织品,应该与其本身存在的盗洞有关。

刘贺大墓在建造的时候,其密封性能十分良好。原因就是其椁侧板与墓壁之间,采用了砂、木炭、粘土混合分层夯筑的方式建造。加之在主椁室内分别安放不同的灯具,封土前曾经被点燃照明,其过程会消耗掉墓内大量的氧气,如此完美的密封条件,无疑完全具备了纺织品和服饰防腐的必要条件。

不过遗憾的是,在公元318年时,豫章郡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地震,致使整个海昏县都淹没于鄱阳湖中,当地民谣中的一句“沉海昏,起吴城”,说的正是此事。海昏侯墓室有很大可能性,在此次地质变迁中被震塌,引发湖水浸入墓室,致使丝绸制品被尽数浸泡。更致命的是,随着地质不断变迁,在公元900年前后的五代时期,海昏县居然又重新浮出鄱阳湖水面,吸引数名盗墓贼光顾。如今在海昏侯墓椁室的西北角,存在一个圆形的盗洞,而此处所对应的位置,恰好就是衣笥库,也就是装载丝绸织品的地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