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时期:"君君臣臣"思想被接受,形成有益于统治的关系制度

2020-09-29 17:40:52 作者: 汉文帝时期:

汉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王朝",汉高祖刘邦在社会底层混到四十七岁才揭竿而起有了个人生方向,五十三岁才当了皇帝,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器晚成。

可能是因为刘邦出身较低,并且自身没有系统学习的经历,使得他空有为人处世和识人用人的本领,学识和治国理政方面到底还是欠缺了一点——秦亡之后,汉朝基本实现了统一,但是并未建立起系统的政治经济体系。

汉在大体上效仿秦制,但是因为统治思想上的区别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汉朝不可能完全施行秦朝制度。尤其是在群臣关系的发展与改变过程中,汉朝更是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

一、汉文帝时代君臣关系探析

说到汉文帝时期他所初步确立的君臣关系,那就还得从君臣关系的发展由来说起——群臣关系主要是由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思想决定的。

在秦之前因为是分封制,天子身边的官员大多只算是天子的门客,给天子出谋划策,因为权利全部掌握在封臣手中;秦朝之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天子身边官员就相当于雇员,就好比现在企业的管理者,原则上是天子独掌大权。

而汉朝仿效秦制,君臣关系大体上也保留着秦朝的痕迹——汉文帝时期的群臣关系基本就是臣子忠君,君尊臣的关系,即有一定的人格尊严和自主选择权,只是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君主。

1.汉文帝所处时期的特殊性

汉文帝能当上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吕后嚣张跋扈,高祖死后外戚干政现象严重,多位皇子竟先后间接或直接的被吕后迫害杀死,好在经过政治斗争之后,皇位还是选择了代王刘启。

毫无疑问汉文帝面对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之所以被推上王位便是因为根基较弱,便于握有实权的大臣掌控,实际是个挂名皇帝;朝野内外都不免对他有腹诽之语,号召力较差;朝中资历老、功劳大的臣子对他敬重不足,但是身边又没有一手培养出来的能臣,可以说是骑虎难下。

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文帝作为守业之君,且儒学正处在发展奠基阶段,思想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汉文帝此时必须要找到君臣相处的平衡点,既不能太过平等松弛,以免威胁到中央集权和皇权,也不能太过严厉苛刻,以免臣子心中不满,引起地方暴动。

文帝在处理君臣关系时,并没有一味地采取铁腕政策,反而是恩威并施,不仅让臣子忠诚于自己,而且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这不仅是文帝主动的选择,更大程度上也是根基不稳、中央集权和皇权权利分散严重背景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2.汉文帝时期君臣关系的特殊性表现

汉承秦制仍实行三公九卿制,此时的丞相权力依旧很大,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皇权和中央集权,但是文帝上任初期不掌实权,掌握实权的是大臣周勃。

文帝从上任时的政治工具到后来自己坐拥皇权,中间经历的君臣关系的变迁也是非常剧烈并且有迹可循的。

周勃当初将刘启推上皇位的目的便是假借他的手来操纵朝纲,所以刘启也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一段时间的"傀儡皇帝"。

但是他登基之后有意培养了一批为自己所用的臣子,慢慢加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且整治了一大批将权力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人,并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君臣关系理论。

汉朝虽然是儒学正式成为官学的年代,但是主流统治思想还是道教,君臣关系也并未像理学出现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般极端,相反,汉文帝十分不赞赏"愚忠"行为,他认为这是一种泯灭天性、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有害行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