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职场失意的书法家,却成了晚清书法第一人

2020-10-02 12:50:24 作者: 一位职场失意

何绍基生于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何绍基是家中长子,同时也是家里最长寿的人,能书能诗,早年在家接受家学,后入阮元门下,承乾嘉学派之遗风。性嗜金石碑帖,北碑狂热粉,出名比入仕早,书名盛传于当时。他还热衷旅游,喜在途中寻碑访友看收藏,经常作诗文抒发感想,可以说是一位被书法耽误的旅游博主。

何绍基生性耿直,属于有话直说且不加修饰的类型。朋友遍天下,大都与他有相同喜好,或相互仰慕其才气。曾国藩、魏源等这类明星人物都是他的朋友。也因为有才,所以任性,何绍基这种不装不造作的性格或许被意气相投的文人朋友视为真性情,但在“职场”中,这种性格却未必受欢迎。相比之下,其父何凌汉自嘉庆六年拔贡生起,仕途一路顺利,嘉庆十年一甲三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遗憾的是何绍基并没有承袭其父的官运。

何绍基,多是以晚清书法家的身份被后人铭记。但抛开书法名家的标签,他同时还是一位朝臣。所以这次,我们不谈论他的书法艺术,而将重点放在他臣子的身份上,看看何绍基多舛的职场升迁之路。

因“语疵”被降级的高材生

回顾何绍基的职场生涯,可以说是起步晚,看似有着与文徵明一样的故事开端,但却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自嘉庆二十一年(18岁)起参加乡试至道光十五年(37岁)共十一次都未中举,终于到道光十六年(38岁)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切似乎都逐渐步上正轨,这次科考何绍基发挥不错,监考官们也对他颇为赞赏,没想到最后发生变故,因为考卷中出现的“语疵”而被降至二甲第八名。关于此次考试中使结果发生变化的“语疵”究竟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

何绍基的同年进士陆以湉曾在《冷庐杂识》中记载:“丙申殿试,何子贞太史卷已列进呈十卷之首,旋以‘大行’二字为阅卷大臣某公指出,改置二甲第八名。”类似的说法也曾出现于晚清文史学者平步青的《霞外攟屑》。学者兼书法家商衍鎏也曾提及此事,他的说法比较有趣,带有浓厚的官斗色彩。

在商衍鎏的版本中,检举何绍基考卷“语疵”之人为卓秉恬。他当时是以大学士身份参与考试阅卷人之一,发现何绍基文中有“大行”二字,害怕触犯皇家忌讳,遂降至十名外。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字并不是相连的,而是在前后行中并列。而使卓秉恬对何绍基苛刻至此的原因则是卓与何父何凌汉曾有过节。事实上,卓秉恬公报私仇的戏码或与史实有所偏差,因何绍基成进士后,对卓氏弟子以礼相待,与卓的儿子卓橒也有往来。若卓、何两家是宿敌关系,那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会是这样和谐的文字记载了。

学者于景祥认为何绍基的“语疵”是因疏忽而没有避讳地用了道光皇帝“旻宁”一名中的“宁”字,故被降级。关于这一事件确实说法很多,但此次案件的重要物证即考卷本身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真相是什么也无从得知。但就以上记载来看,试卷中的“语疵”应是存在的,且牵扯避讳方面的因素更多一些。

仕途不顺的国使馆小官员

何绍基成庶吉士后,时阮元、穆彰阿被任命教习庶吉士。在三年期满后的考试中,何绍基取得散馆一等的好成绩,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道光十九年(41岁)上半年,何绍基任职史馆,充武英殿总纂,五月时曾被任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而与此同时其父亲何凌汉担任顺天乡试副考官,这件父子同时监考的事迹还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工作正见着有了一些起色,却不想迎来家中的噩耗。十一月,与何绍基最为亲近的胞弟何绍业病故。第二年的年初,父亲何凌汉也病逝。亲人接连的离世对何绍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八月,何绍基带着父亲和弟弟的灵柩回湖南老家安葬。这一去直到道光二十二年(44岁)的冬天才入都,后供职国史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