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因为仁慈,更改圣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2020-10-02 12:05:30 作者: 太监因为仁慈

一般来说,古代企图揽权干政的太监都不会干什么好事。他们中很多人能在历史上留名实在是因为作恶太多,比如臭名远扬的赵高、魏忠贤、李辅国等等。

太监以这样的形象出场多了,自然其形象也就刻板起来,但难道历史上真的没有做好事的大太监吗?唐末五代时,有一个名叫张居翰的太监就曾做了这么一件好事,他私自改动圣旨一字,结果救了一千余人的性命。

史书上关于张居翰的记载不详,连他的籍贯的难以知晓,我们只能知道公元928年他在长安城里病逝时已经71岁了。在那个乱世中能有善终实属不易,这一点对于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张居翰生于庶族,迫于无奈入了宫中做太监,从这方面来说可谓非常不幸。但幸运的是,唐末是一个太监得势的年代。自唐玄宗重用高力士起,历朝屡出权势滔天的大太监,鱼朝恩、仇士良之流接踵不断,唐王朝的命脉几乎都把控在了太监手上。

这一点绝非夸张,那时太监搞政变、杀宰相,甚至于弑君废立也如家常便饭。无论是有才的唐宪宗、还是无能的唐敬宗,其结局都是以被太监谋杀草草收尾。九五之尊受制于家奴,好不憋屈。有人甚至这样评价唐朝后期的太监,他们是董卓与十常侍的结合体。

太监所以得势,在于皇帝军权的丧失。安史之乱后,唐朝基本上对节度使失去了掌控力,王朝的地方兵权也只得下放。而为了均衡势力,中央的禁军地位自然随之上升,其中最强大的就是后来的神策军。但皇帝最大的失策就是把神策军兵权交给太监掌控,但太监毕竟不能生育,其权利也源于皇权,故而中央一直维持着诡异的均势而不乱。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张居翰的官路也算风生水起。当年他可谓左右逢源,太监头子张从玫很看重他,收他为养子;皇帝唐僖宗也认为他忠厚可靠,封他去做幽州监军。

太监监军是当时惯例,这其实是皇帝为加强地方控制一厢情愿的办法,而外出任职的太监一般也很不给力,他们留下的往往是“搅屎棍”之类骂名,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打仗。

张居翰到了幽州后,首先与当地节度使刘仁恭结成良好关系,又常常彻夜达旦的工作,工作一直做得很融洽。也幸亏他会做人,后来军阀朱温入京杀尽所有太监,他传檄天下追杀漏网之鱼,而刘仁恭却决意保他。

朱温篡唐之后,张居翰投奔晋王李克用账下。潞州之战,张居翰与李嗣昭协力死守城池。张居翰更是身先士卒,几败梁军,终于取得保卫战的胜利。再后来,李存勖建立后唐,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戏子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对张居翰也非常赏识,封他做参典机要的枢密使。

灭后蜀之战,后蜀之主王衍自知不敌,开城投降,李存勖自然也乐得诏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四方兵变,后唐天下顷刻土崩。突如其来的大变让李存勖方寸大乱,他改命道“王衍一行,并宜杀戮”,以防后患。

怎料祸起萧墙,手下的伶官造反取了他的性命,但此时他的诏书已下了。碰巧张居翰当时尚在宫城之中,发觉到这圣旨的他于心不忍,同时也觉杀降不祥。于是张居翰私下把“行”字改成了“家”,所以圣旨传到时,除王衍一家十数人未得幸免外,其余蜀中军士、部曲全部得救。

正因这欺君之罪之举,张居翰救下了千条人命。乱世之中,一个太监能侍奉多朝,身居高位而全身而退,这大概也算善因善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