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典故源头 1600年历史草堂寺竟是三宗祖庭!

2020-10-02 21:40:17 作者: “三寸不烂之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北邻渭河,南靠秦岭。被公认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长河中,众多王朝都选择在此建都,因此也留下了诸如大雁塔、小雁塔、秦始皇陵、唐大明宫等等,众多的文化遗迹,堪称世界文化的瑰宝。在距离西安城仅35公里的僻静村落中,坐落着一座名气大的出奇的“小庙”。

如果看看它的“标签”,你一定不会认为这种说法是耸人听闻,它是中国佛教八宗中,三宗的祖庭,被称为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处国家层面的翻译机关、它还是鸠摩罗什,中国第一位翻译家坐化的地点,“三寸不烂之舌”典故的发生地,这里就是“草堂寺”。这样的“标签”是否勾起了您的好奇?今天我将用镜头,带领大家走进这座神奇的“小庙”,聊聊斗转星移间,这个神奇地方曾经的过去。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经山门走进寺庙,这里建筑虽然称不上宏大,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充满了故事,1600年间,朝代更替,僧侣换了一代又一代,而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遗忘。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载体,真正让草堂寺名扬四海,世人皆知的是源于一位传奇人物,鸠摩罗什。

那很多朋友会问,鸠摩罗什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和草堂寺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看官莫急,听我娓娓道来。鸠摩罗什为梵音译名,如果翻译过来就是“童寿”之意,他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是佛经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鸠摩罗什出生在名门望族,家世显赫。早年间,鸠摩罗什的父亲从印度“移民”来到西域古国龟兹国,如今的中国新疆库车附近。结识了龟兹国国王的妹妹,两人情投意合结为连理,不久后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鸠摩罗什。仿佛能成大事之人,自幼就有着不同凡人的灵慧,据说,鸠摩罗什半岁即会开口说话,三岁就会识文断字,五岁就能博览群书,七岁就随母亲出家并出访印度各国,十二岁时就开坛说法,成为龟兹国国师。

年少时的鸠摩罗什,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还极具语言天分,他不仅精通梵语,而且熟知汉语,在佛学造诣上也是独树一帜。他的名声不胫而走,沿古丝绸之路传到中原。首先他来到克孜尔,修建了中国佛教最早的石窟,这也成为鸠摩罗什一生的起点。

382年建立敦煌白马寺,公元385年先秦将军吕光领军进驻凉州城,建立后凉国,并将鸠摩罗什绑架到凉州建立佛寺,弘扬佛法。直到公元410年,当时的皇帝姚兴率军讨伐后凉国后,才将当时已经58岁的鸠摩罗什接到长安城。在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覆顶”,起名草堂寺。

后秦君主文桓帝姚兴,极为看重鸠摩罗什,并委派八百名僧人协助其经文的翻译工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层面的大规模翻译工作。从鸠摩罗什来到草堂寺到最终坐化,他和弟子们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经文94部,425卷之多,为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做出了贡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