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古砚台,文人墨客爱不释手,苏东坡靠它为生

2020-10-03 00:02:31 作者: 国之瑰宝古砚

砚台之于文人情怀

文人墨客喜欢到处题咏感怀,抒发心志以寄情,而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拥有可以长期保存的特性,自然成了文人记事、镌刻铭文、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好地方。比方说《兰亭砚》底部雕刻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四侧刻有古雅清逸的琴棋书画图;清代瓜果形歙砚上镌刻着楷书“思远”二字,清代计楠《墨余赘稿》记载《水坑方砚铭》“行方而正,持重而平。此君子之德……”

古砚台鉴别小技巧

假如你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遇见一方砚台爱不释手,该如何去判断其好坏呢?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上好的砚台应该是“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简而言之,要看质地、看雕工,色泽是否均匀,触摸是否圆润,声音是否清脆,分量是否厚重等等,具体如何判定非一朝一夕能够了解,还需经验积累。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砚台,真正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少之又少。由于利益的驱使,不少商家粗糙地将机器生产的砚台做旧包浆,只要湿布一擦,立刻满手乌黑,假的不能再假了。辨别新旧的方法很简单:1、用心去寻找角落里的老墨渍;2、查看包浆是否自然温润,光亮如漆是人为促成的;3、洗得发白的老砚台可以用一小根铁针在不显眼处划上细痕,会出现老包浆;4、有年份的古砚台面会有薄如蝉翼的水渍层……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同种类的砚台需要深入学习其材质、色泽、纹理、时代特征这些细节,面对实物方能看出一二门道。最忌讳半桶水附庸风雅的买买买,极大可能得不偿失。

后记:拥一块好砚,还需细心保养

砚台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更是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良师益友,集文学艺术与实用价值为一体,值得所有爱好者们、收藏家们悉心爱护和保养。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每日清水养护,研墨时重按轻转,用后刷洗干净……当你对一块砚台视若珍宝,便会用心去对待。

如若长期不用如何保存呢?古人的方法是“以清水养石”,即在砚池中经常放入清水,让水从石中的毛细孔慢慢渗透到全砚,砚堂着墨处时常保持湿润,这叫做“养砚”。收藏存放的地方必须远离阳光直射的干燥之处,砚匣需要定期上蜡防腐,亦可避免潮气侵入砚台。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跟文墨打交道,这几乎就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生计。东坡先生有云:“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意思是我一生没有多少田产家财,只靠一只破砚来维持生活,近来连砚台都枯干了,磨不出墨来了。砚台对于古代文人而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砚台文化在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东方文化流行世界,又怎能忽略了文房四宝,一方砚台呢?

参考资料:《古砚台收藏与鉴赏》南京出版社#古砚#苏东坡#文人收藏

秦汉砚台主要以石制和陶制为主,加上简易雕刻形状或花纹装饰,从质朴向精美转变。1978年山东汉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上面还残留着墨迹,证实了汉代制砚的技艺。长条墨碇这时候应运而生,现在古装剧中出现研墨、磨墨场景时手上拿的那物件就是墨碇。

隋唐时期文风盛行,尤其是盛唐文化繁荣高峰,砚台文化发展同样进入了辉煌时期。特别流行一种环形砚池砚,杨师道在《咏砚》中盛赞“圆池类璧水,轻汗染烟华”,因其形而得其名辟雍砚。唐代砚石材料推陈出新,后世有名四大名砚其中三个采用广州的端石、安徽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来制作砚台,而澄泥砚据闻用汾水的细泥烧制而成。

宋元砚台超出了实用性,演变成文人名士欣赏把玩的艺术品。当时的社会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寒门学子以科举入仕为光宗耀祖之大事,砚台出现了创新性的设计,诸如“望子成龙”、“逆水行舟”、“鲤鱼跃龙门”等题材,用于勉励学业。元代崇尚武功,砚台形状进一步展现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