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砚台的制作进入空前鼎盛时期,实用砚和观赏砚出现明显区分。制作砚台的材质有数十种,特别注重雕刻精巧细致。由于此前肆意开采,端石、歙石等名贵材料几乎消失殆尽,清朝统治者吃起老本,寻到东北的“松花石砚”,定为御砚。
到了近代民国战火纷飞,经济萧条之下,砚台的生产及使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各类硬笔的广泛使用,砚台几乎从普通人家中消失了。幸有文学、书法爱好者尚且还在使用,或者收藏把玩,砚台虽失去了往日的繁荣盛况,其文化内涵及精神依旧代代传承。
古砚的选材与工艺:从外表到内在
中国古砚选材:通常以石头为主材料,除上文提到的四大名砚外还有贺兰砚、红丝砚、石砚、龙池砚、建州砚等等,主要是就地取材的缘故,几乎都是以地名来命名。此外,非石制的砚台材质则五花八门,包括木砚、秦汉时的砖瓦砚、水晶砚、玉砚、紫砂砚、以及不可思议的纸砚。清代邱菽园提到“贵州出纸砚,用之历久不变”,没想到用纸和石砂、黑漆等物也能制成砚台。
古砚的制作和雕刻:常规的古砚台一般是在长方形、圆形、菱形、圆柱形模样的基础上,加以巧思妙想制成的古朴造型,或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模仿各种动物、静物形象的砚台式样,譬如贝壳、书卷、蕉叶、梅花、葡萄,充分发挥其趣味性。
砚石的雕刻通常与手上的石料形态密切相关,能够物尽其用当然是完美的,雕刻的技法、线条的流畅比之一般的玉石雕刻是不同的,尚且要考虑整个砚台的实用性。东晋王羲之的砚台名为“凤凰池”,既符合了实用性,同样满足了装饰美的需求;唐代典型的“箕形”砚储存的墨汁量大;宋代砚雕推陈出新,以兰亭砚、蓬莱砚为代表,山水人物艺术使然;明代纯观赏性的平板砚极尽丰富多彩的装饰。
砚台之于文人情怀
文人墨客喜欢到处题咏感怀,抒发心志以寄情,而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拥有可以长期保存的特性,自然成了文人记事、镌刻铭文、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好地方。比方说《兰亭砚》底部雕刻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四侧刻有古雅清逸的琴棋书画图;清代瓜果形歙砚上镌刻着楷书“思远”二字,清代计楠《墨余赘稿》记载《水坑方砚铭》“行方而正,持重而平。此君子之德……”
古砚台鉴别小技巧
假如你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遇见一方砚台爱不释手,该如何去判断其好坏呢?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上好的砚台应该是“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简而言之,要看质地、看雕工,色泽是否均匀,触摸是否圆润,声音是否清脆,分量是否厚重等等,具体如何判定非一朝一夕能够了解,还需经验积累。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砚台,真正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少之又少。由于利益的驱使,不少商家粗糙地将机器生产的砚台做旧包浆,只要湿布一擦,立刻满手乌黑,假的不能再假了。辨别新旧的方法很简单:1、用心去寻找角落里的老墨渍;2、查看包浆是否自然温润,光亮如漆是人为促成的;3、洗得发白的老砚台可以用一小根铁针在不显眼处划上细痕,会出现老包浆;4、有年份的古砚台面会有薄如蝉翼的水渍层……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同种类的砚台需要深入学习其材质、色泽、纹理、时代特征这些细节,面对实物方能看出一二门道。最忌讳半桶水附庸风雅的买买买,极大可能得不偿失。
后记:拥一块好砚,还需细心保养
砚台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更是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良师益友,集文学艺术与实用价值为一体,值得所有爱好者们、收藏家们悉心爱护和保养。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每日清水养护,研墨时重按轻转,用后刷洗干净……当你对一块砚台视若珍宝,便会用心去对待。
如若长期不用如何保存呢?古人的方法是“以清水养石”,即在砚池中经常放入清水,让水从石中的毛细孔慢慢渗透到全砚,砚堂着墨处时常保持湿润,这叫做“养砚”。收藏存放的地方必须远离阳光直射的干燥之处,砚匣需要定期上蜡防腐,亦可避免潮气侵入砚台。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跟文墨打交道,这几乎就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生计。东坡先生有云:“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意思是我一生没有多少田产家财,只靠一只破砚来维持生活,近来连砚台都枯干了,磨不出墨来了。砚台对于古代文人而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