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圣贤,却为何狡诈又心狠?只因他心中那个终极目标

2020-10-03 19:19:42 作者: 他是一代圣贤

1519年,明朝正德十四年,6月,一位姓王的提督正从江西赶往福建,去处理一起士兵叛乱事件,没想到,还没走到福建,就有人禀报,驻扎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谋反了。

对于宁王谋反,王大人并不意外,但此时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却丝毫没有戒备。

如果宁王趁势打到北京,那就大事不妙了,即使顺江而下打到陪都南京,也会给国家以重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宁王困在南昌。

可此时,王大人手里能调动的兵卒太少,根本无以对抗有6万部队的宁王。

怎么办?

王大人开始使诈。他伪造了一份朝廷调兵的公文,公文上明确写出调各地的精兵到江西公干平乱,而后他叫人拿上这份公文故意走到宁王的管辖地界被抓。

此时的宁王还在南昌,当他看到这样一份公文后,顿时有些懵逼,他不是把中央的上上下下都打点妥当了么,而且他才反叛,怎么这么快就会有几十万人前来擒他呢?

为保万一,还是先把家看好,别轻易出兵。

就这样,王大人没费一兵一卒,竟然将这位宁王订在南昌十多天,为他调度军队平叛赢得了宝贵时间,也让宁王错过了最佳时机。

最后,仅用43天,宁王的叛乱就被王大人剿灭了。

这位狡猾,甚至可以说是狡诈的王大人是谁?

他就是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开创阳明心学的的哲学家王阳明。

他被后世称作圣人,与颜回、韩愈等人共同从祀孔庙。

这么一位道德高尚的圣人,怎么会使用如此上不得台面的诈术呢?他的良心不会痛么?

其实圣人也是人,他们也有着一些矛盾的地方,尤其是王阳明,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在他死后,他的学说因“背谬弥甚”,被朝廷定为“邪说”,禁止传播,而这一禁就是40年。

直到新皇帝登基,他的学说才被允许继续传播,甚至远播海外,直至今日已传承500年。

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圣贤,到底有怎样矛盾的性格,又为何会如此矛盾呢?既能用诚挚的书信感召土匪归降,也能背信弃义诱杀土匪

王阳明一方面极其诚挚,而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其狡诈。

王阳明对待朋友、学生极其真挚,可以说是掏心掏肺,对学生竭尽其能谆谆教诲。

1528年10月,此时的王阳明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已十分虚弱,咳嗽昼夜不停,全身肿毒,每天只能靠吃几口稀粥维持生命。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还强打精神,给自己的学生聂文蔚回了一封信,解答其提出的问题。他这封信不是寥寥几句,而是边咳边写,用心解答,洋洋洒洒写了3000字,4篇高考作文的长度。

那时可没有电脑,手写3000字,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写,也得劳心费力的写一段时间,何况他已病入膏肓。

在写完这封信后一个月,王阳明就在军旅中去世了。

其实不仅是对身边的人,就是对于敌人,他也有真挚的一面。

1516年,46岁的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今天的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以一介文臣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剿匪生涯。

此时王阳明面对的敌人可以说是比较凶悍的,他们盘踞在这些地方已达几十年之久,不仅残杀百姓,而且还敢大张旗鼓的攻击县城,杀死官员的案例屡见不鲜。

王阳明在给皇上的奏疏上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处土匪,自己给自己封了官位,土匪头称王,旗下的头领各称都督,总兵,将军。

他们是怎么去打劫呢?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大摇大摆。当官的穿着官服,打着凉伞,坐着轿子,鸣锣开道。而身后的土匪则骑着马,一行上千人浩浩荡荡的去县城劫掠,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官员巡视呢。

面对这样嚣张的土匪,王阳明是怎么对他们真挚的呢?

他给土匪们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

在信里,他表达了对土匪们的理解,同时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带兵绞杀他们的心境。

表理解。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此等苦情,亦甚可悯。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