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公园,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共有约40余座中山公园。然而,惟有北京的中山公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厚重。占地23万平方米的北京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亦即1420年,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社稷坛建造于皇宫之右即现在故宫午门外的西侧,其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自永乐皇帝始,明清两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社稷坛于1914年改建成为中央公园并于同年10月10日开放,是北京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园林。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社稷坛北面的拜殿,1928年拜殿改名为中山堂,同时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社稷”一词为何又代指国家?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白虎通》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一词即来源于此。关于社神的“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三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农业的一种官职。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烈山氏的儿子柱,曾任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中国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动,有分祭和合祭两种不同的方式。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据《明史》载,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师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社稷两坛“相去五丈,东西对峙,二坛周一壝”。由此可见,那时“太社”和“太稷”分坛而设,祭祀自然是分坛行祭。
社神、稷神同坛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当,下礼部议,礼官引《山堂考索》:“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坛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为一坛的形制。在明清两代的会典中,都曾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庙一起列为大祀。大祀极为隆重,皇帝要亲自参加祀典,并有专门掌管祭祀的机构。据《大清会典》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在祭日,社稷坛上“太社位右(即在东边),太稷位左(即在西边),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
因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的象征。《孟子·尽心(下)》中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稷坛为何要铺五种颜色的土壤?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国家祭坛。
社稷坛呈正方形,共有三层,由汉白玉石砌筑。上层每边长16米,中层每边长16.8米,下层每边长17.8米,整个坛高0.96米。社稷坛的四周有壝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社稷坛上因铺设有五种颜色的土壤,又俗称“五色土”。所谓“五色土”,即是指用五种颜色的土壤,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坛台正中央处立有一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锐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为什么要按五个方位选取五种颜色的土壤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特殊数字,天数中“九”为最大,地数中“五”为最大。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五个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疆土。古人认为,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