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南唐,对外两次错误用兵,暴露军事缺陷换来挨打

2020-09-30 16:07:58 作者: 如日中天的南

说起五代十国,论历史知名度,南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其知名度甚至超过开创北宋基业的后周王朝,而这都得归功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面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唱千古。

对于南唐的灭亡,都会把直接原因归咎于后主李煜,才气逼人的他,政治昏庸,以致亡国被俘。但是,如果把南唐的灭亡,全部算在李煜头上,未免不公平。因为,在国家灭亡的路上,李煜的爷爷和爸爸,也扮起了“助攻手”的角色。

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当时,掌握淮南的杨行密,趁势举起了割据大旗,并于公元902年封吴王,其奠基之吴国,实现了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史称“南吴”或“杨吴”。

但是,在其子杨渥嗣权位后,政治混乱,大权旁落,大将徐温逐渐掌握了“南吴”的军政大权,杨氏吴王成了傀儡。

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其养子子徐知诰接掌了他的权力,以大丞相,齐王身份掌握杨吴实权。徐知诰经过10年苦心经营,既获得了杨氏旧臣的支持,又笼络了北方人和江南人两大势力,最终废掉了吴王杨溥,自己当上了皇帝,国号为“大齐”。

后来,徐知诰觉得“大齐”不够威风,就想傍唐朝的大腿,就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恢复李姓,改名为昪(bian),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之所以能当皇帝,废吴自立,其原因是心知肚明。因此,为了避免南唐也出现权臣,不但对宰相防范严密,对武将更是狠狠地打压,不让武将掌握兵权。大家一直都说宋太祖剥夺武将兵权,其实,首先干这种事的人是南唐李昪。

因此,李昪执政时,南唐制定了不对外军事扩张的国策,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其实,就当时的天下格局来看,李昪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是符合南唐的利益,这给了江南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国家渐渐变得富裕起来。

但是,随着李昪的去世,继位的李璟却不太认同父亲的对外政策,就推翻了父亲保守的对外政策,军事上积极扩张。

李璟首先盯上了东南方向的闽国,趁着闽国内乱,就派兵攻打。其实,以当时南唐如日中天的国力,灭掉小小的闽国,自然不在话下,可是,现在却狠狠地给了李璟一个耳光。

由于军事上的用人失误,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南唐损兵折将,结果却是南唐只获得了贫瘠的建、汀二州,富裕的地盘却落入别人之手,福州被吴越国控制,漳、泉二州被留从效等控制。

南唐一场辛苦,结果却给别人做嫁衣,这让李璟心有不甘。在闽国栽了跟头,必须从别处捞回面子,不然李璟脸上挂不住。

当时,位于南唐西边的楚国内乱,马氏兄弟为争夺王位,斗得你死我活。

李璟一看机会来了,就派人称“边菩萨”的名将边镐领兵前去攻打楚国。还别说,战事也非常顺利,南唐大军攻入长沙,轻易灭掉了楚国,并把楚国王室全部迁移到了南唐境内。

可是,纵然是这样,南唐也没能在楚国站稳脚跟,最终被一群楚国旧臣赶出了湖南。当时,在灭掉楚国之时,南唐有识之士,就认为“我乘楚乱,取之甚易,观诸君之才,守之实难。”南唐的君臣,你们的实力,配不上野心,无法长久占领楚国。

反观南唐两次对外用兵,都遭到了惨败,究其原因,无疑是复杂的。但是,有一个原因,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从南唐建立之日起,李昪为了防范武将专权,对武将处处压制,使得南唐的军力迅速弱化。

李璟继位,国家已多年不用兵,对于国家的军事实力,他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要想对外扩张,首先就应该整军经武,把国家的军事实力提高到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水平。

因为,南唐灭楚之时,君臣都高兴得忘乎所以,北定中原,指日可待,竟然有臣子说:“俟陛下定中原,乞魏博节度使。”意思是说,陛下拿下了北方,请封我魏博节度使。

魏博在河北,要想拿下魏博镇,首先得拿下中原,说明南唐君臣已经在空谈取中原的方略。对于臣子的请封,李璟竟然也答应了,提前开出了空头支票,这等于就是说南唐已经有了统一南北的雄心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