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2020-10-05 03:12:45 作者: 春秋与战国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中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段时期。这段历史的开端是周平王元年东周立国,结束是秦王扫六合。尽管春秋与战国紧邻,但是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春秋形势图

春秋得名,来源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相传是孔子所做,但目前没有定论;

战国得名,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二。春秋有儒家的影子,讲究的是礼法;战国以战为策,讲究的是实力。

▲《春秋》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资治通鉴》里有过明确。

之所以这件事能成为分界,本质在于周天子的地位。

春秋时,诸侯还是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他们也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也都是诸侯的血亲。有大周的礼法在,有诸侯国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好,争夺也罢,还是比较“君子”的。

诸侯也并不想取代周天子,他们更想在周天子之下当个老二,让其他人服气,打出的也都是“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之间摩擦的规模不大,基本都是为了脸面而战。打仗的规矩也很多,也不能用太多兵法一类。

诸侯愿意称“霸”,经过几轮的pk之后,弄出了五个小霸王,史称“春秋五霸”。

但是,晋国的三个大夫韩、赵、魏,把晋国给分了,自封为诸侯。一下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以前的诸侯只能由周天子分封,现在他们用拳头给自己整出了荣誉称号。

更打破常规的是,周天子认可了。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周天子正式成为吉祥物,大周体系名存实亡。

诸侯的身份可以抢来,那么天子的身份是不是也可以抢?所以,诸侯们都想当天子,都想把其他诸侯吞并。

因此,战国之间的战争,可不像春秋“过家家”一般,而是真刀真枪,极不人道地开打。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哪个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同时,也正是周天子的那套礼法瓦解了,倒逼各诸侯国开始变法,增加国力,发展军事。所以,在战国时涌现了一大批名将名臣,诸侯国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原来诸子百家的学说,也都纷纷从春秋的书面化转向了战国的实用化。彼此之间也有了竞争,很多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在战国七雄的朝堂之上。

▲战国七雄

我们经常把春秋和战国连称,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春秋与战国之间本质性的差别。

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都远超过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是贵族的游戏,以荣誉为目标,战争规则明确,风度翩翩。因此,春秋时代被灭掉的都是大国身边微不足道的小国,从来没有哪个大国吞掉另一个大国。比如,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之间,被攻打了近 100 次,却始终没有被楚、晋任何一方吞并。而战国时代,战争却是功利的,目的是直接消灭对方的国家,掠夺对方的人口。越国吞并吴国,开创了一个大国吃掉另一个大国的不幸先例,在那之后,灭国战争愈演愈烈,直至秦灭六国。

春秋时代的贵族活得从容而优雅,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和关塞并不用遣重兵把守,因为人们不会不宣而战。而到了战国时代,各国防范森严,日日枕戈待旦,「不择手段」成了战争的主要手段。春秋时代一个重要的战争规则是「师不伐丧」,如果一个国家出兵时遇到对方国君去世,就要主动退兵。然而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对方国君去世之时却成了己方出兵的最佳时机。

因此,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也是春秋时代无法比拟的。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通常很小,「未有杀人累万者」,战争通常会在一天之内结束,很少有超过三天的大战。而在战国时代,战争旷日持久,十分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公元前293年,白起大败韩魏联军,史载被秦军斩首者达 24 万。而据文献统计,秦国在统一战争中一共屠杀了超过150万的他国士兵。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