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 守护生命 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

2020-09-21 10:43:29 作者: 勇往直前 守

同济医院医疗小分队队员在为患者加油鼓劲。

资料照片

“无论病情多重,我们都不能放弃。”回忆起抗击疫情最吃劲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感慨万千。抗疫期间,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了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同济医院与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医务人员一起,组建了插管、护心、中医药、康复等8支小分队,被形象地称为重症患者救治的“尖刀连”——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理念,为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科合作,挽救生命

新冠肺炎危重症有多险?“可能一个咳嗽,肺部就会严重受损。”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说。

刚开始,医务人员通过对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分析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并不仅仅是肺部受损,更多是由于身上的多种疾病、多器官受损导致死亡。

“大家要各取所长,发挥多学科优势,补齐短板。”同济医院副院长、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决定从同济医院调集人马,和各医疗队业务骨干一起,组建8支小分队。

小分队不仅在医学专业上密切协作,在组织结构上也互相合作。只要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插管小分队就快速实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如果患者炎症加重,护肾小分队立马实施血液净化治疗;当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康复小分队介入,开启肺部功能恢复,心理小分队在这时也开始对患者进行心理应激疏导……

“尖刀连”各小分队拧成一股绳,在救治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大家通过整理前期新冠肺炎救治的措施,共发布37个各类别共识和指南,规范了诊疗流程。

病例讨论,一人一策

“终于脱离危险了!”2月27日上午,当患者程某被抢救过来时,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护心小分队医生周宁兴奋地大喊起来。程某是第一批转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患者,此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61.5%。

“必须总结经验,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患者生命。”为了找到死亡病例病程变化的共性问题,从2月11日起,每天下午3点,“尖刀连”都会召开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会。各支医疗队领队、战时联合医务处、医院专家组成员必须参加,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

随着临床经验不断积累,专家们总结出病程的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比较稳定、有恶化趋势、可能有生命危险三个等级。“尖刀连”将患者的治疗关口前移,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精准化救治管理,做到一人一策。“我们的医务人员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每小时都给患者测量身体各项指标。”刘继红说。

到2月底,收治入院的病人几乎没有出现死亡,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率保持在95%左右。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推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

克服困难,尽职尽责

在“尖刀连”里,一些医务人员很早就投入了战斗。1月23日下午,接到医务处紧急电话后,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党支部书记万里迅速在工作群吹响了抗疫集结号,并第一个报名。每次插管,万里都主动要求负责最危重的病人,他距离患者面部最近时只有10厘米。万里说,危险面前他必须义不容辞。

几个月的战斗里,“尖刀连”队员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的目标只有救人。几位医务人员在早期工作中还感染了新冠肺炎,治愈后又立马投入战斗。“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承担这份职责。”护肾队队长、同济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徐钢说,“尖刀连”里不少队员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承担了大量工作,每个人都对得起自己从医时的誓言。

在疫情发生早期,防护物资相对紧缺,“尖刀连”的医务人员为节约防护服,最长在病房里待了10个小时,走出病房时,有的人甚至身体虚脱。“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一天都不能停。”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