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与周代的“生死观”:神灵渐渐消失,“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2020-10-05 11:18:50 作者: 殷商与周代的

商代的“尚鬼”风气展现在青铜器纹饰上,偶然出现的人形常是威风凛凛的兽形神之下的配角。换言之,人常常处在屈从的地位。青铜器纹饰风格主要以神秘庄严为主,动物图腾占大多数,可见当时盛行着原始意味的祖先崇拜,商王亦即是借此神权思想统治百姓。

西周时代,图像化的蟠螭纹兴起,而以蟠螭纹为主要纹饰的青铜器,不再带有神秘的色彩。

春秋战国之际,即使器物上偶有神话动物之形,但这些异兽却已无商代神话动物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意味。动物图腾渐转为人兽同体的图样,而神话里的动物,亦渐渐被纳入古史系统。

蟠螭纹

远古的神灵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崛起的帝王与圣贤。“人”的自觉开始在这些过程中日益显明,先民便开始与神告别。

周代人文精神的自觉,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忧患意识。周人在此意识的跃动之下,将信心的根据转移至自己本身行为的谨慎与努力上,对事认真、精神集中,这种心理状态便是“敬”。

这种“敬”的概念不同于宗教的虔敬。殷宗教的虔敬心中,并未有人的主体性,自己是完全彻底地皈依了神;而周初建构的由“敬”所组构的观念世界,是将人的精神由散漫而至集中,凡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内发自觉的心理,突显了主体的积极理智之作用。

这种“敬”的观念便展现在周初的神人关系上,神对于人,仅居于监察的地位,而监察的准据在于人们行为的合理与否,不再无条件地支持某一统治集团。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襄公剧照

所谓的天命,渐从其神秘的气氛中摆脱而出,人们可以从自我的行为加以了解掌握天命,天命更是人类合理行为的最后保障。

从《左传》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如齐襄公在外打猎时,见到一只大豕,而这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变,齐襄公怒而射之,却被大豕站立啼哭似人的姿势所惊,因而伤足丧屦。又如子产为韩宣子解释晋平公之梦境“梦黄熊入于寝门”时,认为黄熊是禹王之父鲧死后的化身。

以上二则,皆为当时人对于已死之人化身为动物的记载。虽然史家对《左传》关于鬼神祸福之事记载太多而多有批评,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尝不是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对人死后身归何处的种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