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孔子为“至圣先师”?翻开《论语》你就会清楚

2020-09-29 19:16:28 作者: 为什么称孔子

春秋,这个听来诗意的时代,却最是混乱,礼崩乐坏,时命大谬。世人皆聪明,乱中取利,明哲保身,却有一人禹禹独行,兴仁义为渡,举礼乐为束,他就是孔子。

孔子一生清贫,周游列国无数次被拒之门外,他的"仁",他的"礼"、他的"一介草民的思想"无人理解,无人在意,而那些金子般的思想却在他死后被发现,被升华。

众弟子费解的先师竹简,君王懵懂的治世名言,都在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

孔子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山东曲阜尼丘山一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来头顶的中间就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这个孩子就是慧绝万古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

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和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

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陶冶性情,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一个社会与文化环境里,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守周礼、关心民生、有志问政的青年。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好景不长,因为与三桓的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齐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四处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但是,天下之大,一路颠簸,他却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身手的弹丸之地。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

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徭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

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十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在世七十三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言论、著作,也留下了三千弟子传教后世,更为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德行与礼仪。

论语

在孔子所留下的众多著作与思想中,《论语》算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是一部散发着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它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甚至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