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相王李旦得到了一个目瞪口呆的消息。他的三儿子李隆基,竟然带着为数并不算多的士兵发动宫变。更为神奇的是,李隆基的才25岁,也没有多少经验,居然就这么一战功成,将皇位奉送到他的父亲李旦面前。
李旦和哥哥李显同为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在武则天称帝前也先后当过皇帝。武则天晚年重病期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将权力交给了李显,即唐中宗。唐中宗没有几年就驾崩了,皇位被自己的儿子李重茂继承,但李重茂只是傀儡,权力仍旧归韦皇后所控制。
韦皇后明显在走昔日武则天的老路,此时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果断发动这起“唐隆政变”,事先都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不告诉李旦,李隆基表面上的理由是怕李旦担心,实际上谁都知道,他是怕优柔寡断,对权力没有多大野心的父亲出手阻拦。
李旦确实优柔寡断,即使是得到皇位之后,他又面临着一个很困难的选择:立谁为太子?
太子就是储君,是将来的皇帝,也是封建国家的根本所在。按理说,李隆基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几乎是一己之力抢来的一个皇位,当然应该立为太子了。然而,在当时却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如果有嫡长子,即使庶出的儿子再出色,也不能立为储君。
李旦有没有嫡长子呢?有的,此人叫做李成器,他不仅应该当太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就已经当过了太子。虽然那时候年幼,但是实至名归,无可争议。不过现在他仍然是实至名归的,却有很多人不敢开口拥立。
因为,此情此景,太让人联想到了近百年前的一幕。那是唐朝刚刚建立之初,天下基本上是英明果敢的李世民打下的,然而因为李世民是嫡次子,储君之位还只能让嫡长子李建成来当。但是,这种安排让功高权重的李世民相当不服,直到最后以“玄武门之变”这样最为决绝的方式,才算解决了最终的矛盾。
其实,李隆基虽然立下了大功,但权力、地位和威望完全不能和当时的李世民相提并论。李世民南征北战,收拢的都是天下最为顶尖的人才,他的幕僚比朝堂的宰相都不差,他的将领,就是唐朝最重要的武将之一。
李隆基有什么?他只是依靠相王李旦的名气,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子罢了。他仅仅是精心布局,打赢了漂亮的一战而已。然而,就是这一战,让人看到了他身上嗜血的基因,让人看到了当年李世民的影子。于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李成器表示退出,他上书说道:
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话说到这一步,就好办了。李隆基当然要做足姿态,表示自己并不愿意与哥哥争权。可是,谁都知道这就是欲擒故纵的老把戏,谁也没有当真。推脱三次之后,李隆基将戏演到位了,唐睿宗李旦也看足了。李旦也知道如果不给李隆基储君之位,恐怕宫廷还得内斗,幸亏李成器懂事,也算为唐朝避免了一次流血的冲突。于是,李旦宣布让李隆基担任储君。
史称李隆基此后与李成器的关系很好,与其他兄弟的关系也很好。这当然可以理解,当年武则天将李旦和孙子们全部幽禁起来,将这群王公贵胄活生生样成了温顺的宠物,唯有李隆基是一朵奇葩,行事魄力如此之大。其他兄弟包括李成器没有野心,李隆基当然也不会为难他们。
李成器没有看错,李隆基果然不是善类。即使是当上皇帝后,因为和姑母太平公主的矛盾加剧,李隆基再次发动了“先天政变”,将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即使是他父亲李旦出面为太平公主求请,李隆基也没有答应,依然赐死了自己的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