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哙法古禅让、齐秦二强称帝为何皆以失败告终?时机错了

2020-10-05 22:30:54 作者: 燕王哙法古禅

尧舜禅位让贤成为古今美谈,帝王制度存在中国存续千年。可历史上却有那么一个君王因为禅让成为千古笑话,也有那么两个国家称帝不久就被打回原形,做回诸侯王,亦是当时一大笑柄。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错?

这禅位让贤的是燕王,称帝的是齐湣王和秦昭王。

燕王认为王位不该世袭,想要效法古代尧舜禅让制,让贤能的人来继承他的王位,所以他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结果没过多久,燕国被诸侯国打得宗庙都差点没了。而齐国的齐湣王、秦国的秦昭王当时都是很有野心的帝王,他们把国家搞得很强大以后就纷纷称帝了——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结果没过多久这两帝又做回诸侯王了。

禅让制本是尧舜创下,一直是让贤的典范,而且禅让非常成功,成为千古佳话,一直为人称道。齐、秦国力强盛,称帝无可厚非,三国时期就有三帝鼎力的局面。

这一国禅让,二国称帝都纷纷失败,为世人耻笑,为什么呢?我们且不说他禅让的人合不合理,就是合理,这禅让制也得被摧毁!为什么呢?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原因啊!细说如下:

我们先看燕王这个禅让所处的时机,这有点不太对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时期一共有七雄,这七雄的继承采用的都是西周遗传指定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而燕国只属于战国七雄中的一雄,他搞个王位禅让制,要是成功了,其他国家难免会有效仿的。也就是说但凡有点儿能耐的都想被禅让禅让,如此诸侯国都将会内乱不堪。

所以:

禅让不合时机

再者。燕王哙这一禅让,首先就损害了自己的嫡长子太子平的利益。其他国家的太子们自然也同仇敌忾。

所以太子平就和诸侯国里应外合把燕王哙禅让之后的的燕国搞得乌烟瘴气。最后还被齐国捡了便宜,一把就把燕国打得连血气都没有了。

所以,燕王禅让的想法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时机错了。因为他是个诸侯王,他的制度变更是直接会影响到其它六国,他以一国挑战其它六国的制度,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我们再来看齐湣王和秦昭王的称帝时机,为什么这两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这皇帝却当不久呢?

称帝也不合时机

原因也是因为犯了众怒了。

先上个地图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齐秦两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虽然国力强盛,但两国中间却被赵魏韩楚等诸侯国并列割开,秦国被四国围了半边,而齐国则被五国围着。

各诸侯国虽然各自为政,但其实也是互相制衡。

然而这齐秦两国称帝之举打破了诸侯的平衡局势,可他们当时的能力又不足以彻底打破局势。

其它诸侯心里想得是:“好小子!都是诸侯,我不称帝,你来称帝!想让我们给你,门儿都没有!”所以剩下的五个诸侯国:赵楚韩魏燕就合纵起来打这两个伪帝国。要知道这几个国家虽然当个国力不咋地,但是合起来就很要命了。

所以这齐秦两个老东西顶不住压力,就只能还是做回诸侯王去了。

即,无论禅让还是称帝,在战国时期都干不下去,因为这是七个国家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哪一件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除非众口一调,否则怎么都干不下去。

然而前面我们也说过,禅让制与帝制都是存在过的。就说明在某种条件下,这两种制度是可以合理的存在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把禅让和称帝分开来说:

禅让制进行的条件

禅让制既然在尧舜时期成功进行下去,就说明它是有一定道理的。

尧舜时期 ,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那时候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出来,能者居之的现象合情合理。

再加上当时尚且没有国家的概念,天下几乎是一统的。且帝王的举动是经过与群臣商议讨论之后,又先把要禅让的对象放在重要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直到他合乎条件被绝大多数人信服拥戴的时候才彻底交割位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