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有多难,明朝仅有三人做到,他们分别是谁

2020-10-08 10:26:13 作者: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原本的意思,是指古人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取得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因此后来“连中三元”就用来形容,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一共也只有21人三元及第,其中17名为“文三元”,4名为“武三元”。由此可见,要连中三元有多不容易。那么到底有多难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以明朝为例。

乡试

乡试又称秋试,因为一般在八月份举行。明朝的乡试定为每三年一次,一般不会变动,所以乡试快开始之前,考生都自主开始准备。明朝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就称之为“解元”,第二名称之为“亚元”,第三至五名称之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以上都算是中式之人,他们原则上就获得选官的资格,且可以参加次年举行的会试。

会试

会试是在春天举行的,所以又被称为“春试”或“春闱”。会试不再由省城举办,考生需要统一到京师参加考试。有些家住得离京师远的考生,一旦中了乡试,马上就要启程赶往京师,否则就容易错过会试。

会试在京师的贡院举行,明朝会试主考官有两人,称之为“总裁”,基本都是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之类的官员。凡考中者,都称为“贡士”,而取得第一名的,就称之为“会元”。

明朝“贡士”的录取人数在300名左右,南、北、中各地域按比例录取。一旦被录取,就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也将会是科举的最后一场考试。而殿试一般在会试揭榜后的下月举行。

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也是最后一段。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殿试开始于武则天时期,第一场殿试在神都紫微宫洛城殿举行,当时这场殿试连考了几天。

不过到了明朝,殿试只考一天,在保和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交卷之后,先由读卷官分类,等级最高的一类,将会交由皇帝亲自批阅。接着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三名,这三人称“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之后还会取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

获得一甲的三人,将会立即被授予职位,状元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为翰林院编修。二甲、三甲进士如果想入职为官,还必须复考一次,最后根据前后两次成绩择优录取。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要“连中三元”有多难了。所以在明朝276年的统治时期里,仅有三个人做到“连中三元”,他们分别是谁呢?

黄观,洪武朝三元及第,明朝连中三元第一人

黄观是今安徽省池州市人,于洪武二十三年参加乡试,结果考中解元。第二年,黄观在会试上取得第一,成为会元。次月,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黄观在策论中主张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深得朱元璋赞赏,被钦定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黄观深受朱元璋重用,入仕不久便升任礼部右侍郎。建文帝即位后,黄观又任右侍中。当时燕王朱棣态度傲慢,入朝的时候不肯拜建文帝,满朝文武惧怕燕王势力,都不敢出声。唯有黄观站出来责问朱棣,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惨结局。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黄子澄、齐泰等人列为“奸臣”,而黄观也名列其中。建文四年,李景隆和谷王朱穗打开金川门,朱棣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黄观见大势已去,又不愿受朱棣羞辱,于是选择投江自尽。即使这样,朱棣仍然怒气未消,他下令诛灭黄观九族,凡是与他有关系的人,全部都收监查办。之后,朱棣削去黄观状元名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