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成祖——朱棣

2020-10-08 20:54:20 作者: 闲话明成祖—

姚广孝 像

但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尊崇儒家。尊儒的本质,就是大量启用文官。这点其实非常重要。明代皇室一直有信道信佛的传统,这也导致很多僧道方士陪伴在皇族左右,影响朝廷的政策,或者说佛道的一些思想学说在影响朝廷人心。

朱棣用尊儒,来肃清一些宗教思想对朝局的影响,并通过选拔文人入朝为官,培养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来治国。在古代,治国这条路本来就是文人的专业。这为大明之后的长治久安,奠定了人才基础。

明代官员

尊儒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蒙古人玩科举,曾经一度废止,即便后来重开,也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清科举,大体上是朱元璋的洪武初年恢复的,而再细分到所谓的“八股文”,则要从朱棣时期开始出现,到成化年基本定型。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八股文”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起码放在当时其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清代科举榜文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要苦读十数载把几本书翻来覆去读烂才堪堪能写。谁会去这样苦读?——寒门子弟。因为这是他们谋求阶层跨越的唯一主流途径。所以起码,在写“八股文”这件事情上,大明那些功勋阶层的子弟不是寒门学子的对手。

当科举取士慢慢成为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流模式,那些躺在父辈恩荫之下的功勋子弟便慢慢被驱逐出朝堂的核心圈子。而这些自小接受君臣父子理念的儒家学子,在担任朝廷官员后会有更强的忠君观念,更强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这也是朱棣打压南方旧文人集团与南方地主财阀的重要手段。

明代官员

包括朱棣后来迁都北京,你真的以为仅仅是皇帝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虚无缥缈的风水地势之说就能让一个帝国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物力去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封建政治什么都是表象,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不论朱棣如何修饰这场“靖难之役”,其本质都是藩王作乱。所以在维护皇位的正统性上,朱棣真的煞费苦心。

编修《永乐大典》,一方面彰显盛世,因为修书需要国家力量的巨大投入;另一方面,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可以对天下书籍进行筛选,甚至直接粗暴地封禁,修改,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永乐大典

朱棣登基后,先是恢复了所有被朱允炆削掉爵位藩王的政治地位,接着就开始以更换就藩地,削减护卫,限制藩王权力,加强地方政府对藩王监控等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地进行削藩。连宁王朱权都能够被朱棣的一句“中分天下”给骗了,其他不入流的兄弟子侄们,怎么是朱棣的对手。

所以永乐年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朱棣个人的能力。不论是眼光,还是才智,朱棣其实都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誉。结言

朱棣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很得罪朝臣的。比如创建东厂,比如个人的独断专权。也不奇怪,大明的官员们好不容易熬过了朱元璋时期的杀伐之气,碰到了朱允炆这样典型的文人帝皇,一扫之前胸中之闷气,可偏偏是朱棣横空出世,得了皇位。

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史料里看到一些“酸酸”的描述,比如朱棣如何纵容纪纲,如何宠溺次子朱高煦,如何不讲理地惩罚朝臣。其实我完全理解这种“酸”的感受,因为虽然史家的笔握在朝臣们手里,但是连他们自己得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君主,朱棣无疑是做的很出色的。

朱棣 像

最后我用朱棣自己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言胡越一家,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取。惟天下之人,皆遂其生,边境无虞,甲兵不用,斯朕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