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皇嗣李旦,武则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权谋?

2020-10-09 11:14:23 作者: 将皇位传给李

唐朝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武则天终于将被流放的庐陵王李显以及其家人,从偏远的房州接回都城洛阳。九月,下诏立李显为皇太子。女皇百年之后的大唐天下,到底是姓李还是姓武,武则天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几年之后,终于尘埃落定。

武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武承嗣,因为没能成为太子而心怀怨恨,郁郁而终。武家子侄终于失去了与李唐皇室争夺天下的雄心和实力。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军,乘武则天生病时发动军事政变,逼迫女皇退位,拥立李显提前即位登基,是为唐中宗,李唐的天下终于成功光复。

二十二年前的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病逝,大唐失去了一位仁德之君,也从此开启了一段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史。七天之后,太子李哲(李显)即皇帝位。第二年二月六日, 28岁的李哲,只做五十六天的皇帝,被自己的母后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先是拘禁宫中,之后被流放到湖北的均州、房州十四年。

几天之后,皇太后立自己的四儿子豫王李旦为皇帝,但是却以皇帝年轻为由,让李旦屈居别殿,不得参与政事,朝廷一切军国大事均取决于皇太后。武则天从此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十五年前的天授元年(690年),在武氏子侄的不断劝进下,武则天在洛阳正式登基称帝,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皇帝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李旦从此顶中皇位继承人的头衔十余年,直到哥哥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才申请去掉了皇嗣的名分,被降位为相王。

晚年的武则天,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选择册立远在房州的废“皇帝”李显,而不是直接选择在自己身边等了十余年的皇位继续人李旦为皇太子?这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考虑和权谋呢?

虽然决定将自己百年后的江山社稷,归还给李唐皇室,但是从残酷宫廷政治斗争中一路走过的女皇武则天,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李唐皇室成员的防范。恰恰相反的是,她仍然时刻保持着对自己儿子们的高度戒备,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保证自己晚年的皇位和人身安全。所以,在确定太子人选时,武则天充分考虑了这层因素。皇嗣李旦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他稳居朝堂十余年,与太平公主以及众多的儿子们,逐步形成了强大的朝中势力。立李旦为皇太子,在女皇看来,是锦上添花,会进一步壮大李旦的实力,无疑会对自己的皇权形成巨大威胁。但是,立李显为太子,则是完美地化解了这一难题。既将皇位交还给了李唐皇室,又可以保障自己在有生之年的皇位安全。毕竟李显被流放偏远之地十多年,远离了朝堂的政治权力中心,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完全没有能力和心思培植自己的势力,是个完完全全的局外之人,也是个可控之人。

女皇武则天在晚年,除了希望在自己死后实现皇权的顺利平安交接之外,还有另一个心愿,就是想保全武氏家族的安全,避免武氏家族重蹈西汉吕氏家族的覆辙,防止自己的李氏子孙与武氏子侄之间的相互杀戮。

皇嗣李旦十几年来,一直被迫代表着李唐皇室,处在与武氏家族斗争的最前沿,与武家的深仇大恨,根本无法缓和化解。但是,远离是非之地的李显,却与武家没有直接的正面冲突,便于代表李家缓和与武家之间的矛盾。立李显为太子之后,武则天还做了一系列的操作,来促成李显与武家的关系。免去了武家核心人物武三思和武攸宁(武承嗣之子)等人的宰相职务,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做个纯粹的王爷,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再掌握军国大权。主动为下旨,将李显的三位女儿新都郡主、永泰郡主、安乐郡主,分别嫁给武延晖(武承业之子)、武延基(武承嗣之子)、武崇训(武三思之子),将未来的皇帝李显与武氏家族,通过姻亲的方式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