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逃难的刘备还要带着十余万民众,真的是出于他的“仁义”吗

2020-10-09 10:32:20 作者: 为什么逃难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基本大定,曹操趁刘表新丧,局势未稳,率大军兵锋直指荆州,刚接管荆州的刘琮以己弱不抵强敌而选择投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刘备只好放弃新野,向南投奔刘琦。然而,就是刘备逃难的过程,还带领着十余万之众,如果不是曹操的精骑在当阳击败了他,刘备还不愿弃民独走。《三国演义》一书将此事归于刘备的“仁义”,更是大书特书,以反衬曹操的奸诈。那么,带领十余万民众撤退是真的出于他的“仁义”吗?

首先,自黄巾起义之后,军阀割据,战争不断,而此过程的军费、军队等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自然民众就是军阀争夺的资源之一。标榜光复汉室的刘备内心十分清楚此道理。面对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他更希望的是将损失降至最低,带着民众逃离至少可以留下东山再起的力量。事实上,除了刘备外,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曾智解白马之围,迁走白马民众;失去街亭后,诸葛亮也曾迁走西县千余家人口。当然,后面两位迁民成功,而刘备失败。

其次,此时刘备尚没有一块稳定的割据地,正规兵役制度当然不能建立起来。当时他的兵勇主要依靠招募和收降。特别是收降,除了带来兵源外,军官还带来士兵的家属。此外,针对刘备集团兵源不足,诸葛亮曾建议将不在政府的编户之内的流民集中起来,编为军户,作为兵士的来源,他们也是有家庭的。面对强大的曹操集团,刘备选择了撤退,自然明白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再控制新野,甚至被赶出荆州。如果此时让士兵抛弃妻儿跟随自己难逃,很容易造成军心大乱,军队不战自溃。后来,东吴攻取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并俘获了全部军户,造成荆州兵全面败溃便是一个例子。

除了刘备必须迁走的民众外,当然也会有一些自愿追随他的民众,他们的数量应该不会太多。但刘备不是曹操,曹操也不是袁绍,刘备军队不仅没有击败曹军的追击,反而被击败。最后,刘备只能忍痛割爱,带领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走。至于这些民众的归宿,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又归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