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24功臣浮沉录:秦琼淡出,李世勣晚年翻红,此人叛变被杀

2020-10-10 19:19:26 作者: 凌烟阁24功

其余如隋朝降将屈突通、瓦岗降将张亮、王世充的降将张公谨,都在太宗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初英才济济的人才方阵中大显神通,挣得凌烟阁上一席之地。

三、两度绘像的杰出功臣

李勣之经历最为传奇,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倒数第二,但在唐高宗时代又实力翻红,受到再次绘像的殊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渊赐姓为李,唐高宗时代避李世民的讳,单名为勣。李勣原是瓦岗军原首领翟让的生死之交,李密夺权后继续委任他统领重兵。李密败投唐朝后,李勣被王世充隔离于河南山东一带,虽然他可以独自号令瓦岗军,但仍遣使到长安,向旧主李密请示该如何处置。李密已是政治废人,自然把决定权交给唐朝。唐高祖赐其姓李,封为黎阳总管、曹国公,让他在东方率兵夹击王世充。但李勣一不入朝,二不拒封,三不交兵权,一直不尴不尬地维持着独立的军事存在。李密谋反被诛后,李勣顾念旧主情分,为李密下葬、封坟、服丧。窦建德南下吞并瓦岗旧地,李勣力屈而降,后来设法转投唐朝,与李世兵并力打胜虎牢关——洛阳之战,李世民领功臣回朝报功,李勣位列诸将之首。

唐朝统一后,他长年镇守并州晋阳,镇慑突厥、薛延陀,十六年间战无不胜,打的胡人闻风丧胆。太宗感叹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注《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勣传》)

贞观十八年太宗东征高丽,李靖等老将都无法从征,李勣跟随出征,战绩非常辉煌。

但就是这样一个功劳显著的名将,太宗却一直刻意压制着。二十四功臣之中,论军功他仅次于李靖,但排名却是尴尬的倒数第二。太宗去世前,甚至还把他贬为一个州的都督,官级连降好几级。

到底是为什么呢?《旧唐书》的说法是,太子李治对李勣没有什么恩义,无法驾驭这样一个威名素著的老将,所以故意打击之,等太子嗣位后再予以提拔。

太宗到底怎么想的无法可知,但从李勣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习惯来看,太宗的目的恐怕不止于为太子树恩。

李勣的心机极深,境界涯岸高峻,当年奉事李密、为其发丧,视唐朝如同无物。单雄信被唐朝处死前,瓦岗军一众故交无人敢和单雄信决别,唯有李勣割肉赠酒作别,还收养他的儿子。存人之孤,惜旧以义,这都是古代大贤的做派,而一个武将行为如此,实在令人既敬且怕。

李勣的兵法水平虽不如李靖神机天纵,但也是远超侪辈。行军打仗总能拿出最准确最有效的计划,临敌作战又能及时变化,是以征战四方鲜有败绩。最难得的是,他还不专功、不擅名,有功劳都推给部下,战利品通通分赐给士兵,在军中非常得人心。

这样一个聪明睿智、处事低调、做人看似平淡却屡屡出人意表的武将,就连太宗都不一定探得到他的底。把这样一个心里不知藏着多大能量的老将交给儿子,太宗很难放心。简单的一贬一降并不会真正让李勣感恩太子,大概太宗只是通过这件事,看看能不能搅动李勣内心的波澜。

遗憾的是,太宗、高宗父子并没有通过这一事件看出李勣的任何变化。古稀之年的李勣看淡世情,越被挫折越是谦逊。太宗死后,李勣迅速恢复原职,高宗任命其为尚书仆射,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为了表彰他历年来的功劳,高宗下令重新描绘他在凌烟阁的画像。

李勣也不负高宗的期望,在乾封元年(666年)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高句丽,从鸭绿江一直打到平壤城,以碾压之势打破城池,生俘高句丽王高藏、王子高男建、高男立,高句丽又一次被置为唐朝的州县。这份功劳,实可与李靖相提并论了。

五代刘昫作《唐书》,盛情赞美李勣,“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可谓中肯之论。

四、有忠良也有叛臣

凌烟阁功臣的命运各有不同,有善始善终的,也有卷入唐初政治风波而身败名裂的,如侯君集和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