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上位后,为啥急忙停止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2020-10-12 22:33:34 作者: 明仁宗朱高炽

"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

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

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奈何朱允炆执意削藩,致使他揭竿而起。一路从北京,打到了南京。

这场靖难之役中,少不了他几位儿子的功劳。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他的儿子们有的勇武善战,有的运筹帷幄,很快夺得了大明江山。

因为并不是一出生就在皇家,所以这几位的父子关系,少了些拘谨,而又多了些平常百姓的亲近。今天要说的是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

(一)、君子报仁义,无惧天地倾

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并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运动基因。他体态臃肿,走路也不灵便。在父亲面前,远远不如二弟朱高煦受宠。不过他待人和善,总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天生忧国忧民,有那股能当大任的君王气质。

1.

父子同心立社稷,永乐盛世创辉煌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

。至今人们提到朱棣之时,心中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他在任时,励精图治,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当时派遣郑和下西洋,四海之内皆知大明国威。

很多的东南亚国家纷纷进献奇珍异宝,只求能到南京一睹圣容。

那个时候,万国来朝,大家就像朝圣一样,不远万里的来参见大明皇帝。

而面对北元屡次袭扰边境,朱棣数度率大军远赴草原征伐,将其打的溃不成军,让边疆的明朝百姓充满了自豪感与安全感。

"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

他甚至还将整个越南,划入了自己的版图。

此外,他还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集百家之言的大成著作,让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那时候的中国,可谓是名盛一时,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不过,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2.

以仁为本

,万事为民着想

朱棣在位时,名利双收,出尽了风头。但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他在前线领兵作战,而朝政一直由太子朱高炽主掌。

他屡次反对父亲,认为不应该那么着急的去建功立业,应当与民休息。为此,他还屡次陷入废储危机,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要知道,

纵观整个历史,能得仁字的君王寥寥无几,排在他前边的也只有宋仁宗赵祯。

朱高炽,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才能当此庙号。他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不过却当了很长时间的家,只要朱棣不在,那朝政都得由他处理。

仁宗知道国库还剩几多银两,他也清楚,若是常年的入不敷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朱棣在世时,他没办法阻止,可等到自己上任,就能够大展拳脚。

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形容父子二人就是

"朱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朱高炽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化解掉父亲遗留下来的危机?又是怎样成为了仁宣之治的开创者?

(二)、修养生息保家国,不求虚名只务实

朱棣在位期间,乾纲独断,主持了很多浩繁的工程。可不论是打仗,还是修建都城亦或者是其他,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银两。

朱棣倒是很高兴自己开创的局面,可底层的百姓却受尽了苦头。

不论哪项开支,都是取之于民,但是鲜有用之于民者。

1.

躬耕政务深知弊,丞需改革挽狂澜

张养浩曾经说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论是哪个盛世,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