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2020-10-13 21:44:11 作者: 闲话“三保太

明初南京留都的地位非常重要,郑和的这个南京守备太监,是实打实有军权的,且辐射大明东南地区。更重要的是,郑和去南京还兼着修复南京皇宫的差事,因为朱高炽当时打算迁都回南京。郑和算是朱高炽派往南京打前站的核心官员。

可为什么下西洋的任务最后会落在郑和身上呢?最佳人选

为什么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与之后,皇帝派遣使者远航到东南亚国家的事,一直都有。就拿朱棣时期说,建文四年九月,朱棣刚登基,就派人把自己即位的消息传谕给琉球,安南,锁里,苏门答腊等国;永乐元年,派遣马彬出使苏门答腊,派遣尹庆出使柯枝(印度西南)。

所以郑和并不是永乐时期唯一为皇帝出使西洋的宦官,只是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次数是最大最多的。

船队渲染图

所以在我看来,郑和下西洋,很可能是郑和与朱棣两人共同意愿的作用,也就是说郑和不单单只是奉命下西洋,郑和本人也主动希望能够作为皇帝特使出海远航。

首先,郑和的宗教信仰。

郑和是穆斯林,并且郑和的父亲据传是到过圣城麦加的。去圣城朝拜几乎是每一位穆斯林心中的神圣理想,这个理想同样留存在郑和心中。而借用大明朝廷的力量去完成这个梦想,无疑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一种方式。

姚广孝 像

而在朱棣看来,郑和除了是一位穆斯林以外,同样也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如在永乐元年,郑和就曾经刊印佛经,并请姚广孝(道衍和尚)撰写题记,郑和自己更是姚广孝的弟子。

明代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的现象其实很普遍。而西洋之行,途径诸国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体系,这就需要一位能够包容各种文化同时存在,不会因为信仰问题产生个人主观偏见的领导者。郑和无疑是满足这点的。

郑和 画作

其次,郑和的近侍身份。

郑和作为朱棣家里的大管家,虽然并不涉及外朝政务,但也算是朱棣的自己人。朱棣要派人出海做事,肯定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而郑和身为朱棣的近侍,与朱棣朝夕相处,又反过来能够影响朱棣对使者人选的抉择。

最后,郑和的个人职务与胸中抱负。

郑和是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在当时又负责皇家采买。下西洋的同时,肯定也要为皇室采买各种珍稀宝物,郑和的这个官职是不二人选。

明代官员

郑和是懂军事的,从后来远洋途中的几次军事行动来看,郑和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毕竟是跟着朱棣造反起家的,毕竟是立过军功的。

郑和虽然贵为内官监太监,但并没有统军的机会。你就看朱棣这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动不动就亲征找蒙古人打架,再加上一群靖难功勋在后面排队,郑和这个宦官的机会真的不多。

所以能够带领几万将士作为正使出航,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手握军政大权,这种机会郑和怎么会错过?你别忘了,他原来就是云南的贵族子弟,建功立业的热血从来不曾冷却。

明军图卷

所以郑和最后能够率领大明最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是皇帝与郑和本人共同的意愿。远航战略

大明出使西洋的正使人选确定了,我们又不禁发问,为什么要出使西洋?我们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并不像欧洲诸国那样有追逐财富的内在驱动,那么郑和的下西洋的确只能用政治需求来解读。

其一,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朱允炆 像

老说法了,朱棣安排了一内一外两个人寻找建文帝。在大明境内的,是胡濙;在海外的,就是郑和。这个说法可信度高,但只能算作是郑和兼着的一个秘密任务。朱棣如此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单纯去寻找建文帝,是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