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保太监”——郑和

2020-10-13 21:44:11 作者: 闲话“三保太

其二,彰显朱棣皇位正统性。

这算是朱棣的一大心结了。不论他如何修饰,终究无法遮掩“靖难之役”是造反的举动。他编《永乐大典》,篡改太祖实录,甚至后来发动对安南的战争,其实都有彰显自己皇位正统性的考虑。

永乐大典

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途径多国,朱棣也要告诉沿途的所有人,现在大明的君主是太祖四子,而大明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势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

其三,构建新的“华夷秩序”。

这点真的不好说,我举个例子吧。

永乐十八年,朱棣派遣陈诚出使中亚,从中亚,西亚二十余个国家拉回一个六百人的外国使团。这六百来个外交官,在大明几千精锐野战部队的护卫下,来到了北京城。

下西洋场景图

朱棣先安排他们江苏,山东转一圈,因为那里富啊。接着又带回北京,让他们在京郊观摩了一个月的明军演习。当时大明的参演部队人数多达十万之众,三大营的主力全都上场,神机营更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亮出来了。

效果很好。埃及的外交官回国后不久,红海海域对于东方船队的禁令就撤销了,这些国家还隔三差五地来北京给朱棣问好。

这种“四夷来朝”的成就感,就是朱棣一直在追寻的感觉。

故宫一景

宝船复原模型

该说法大概指,宝船是由四艘两千料的船组合而成。这里说的“料”,就是古代船只载人载货的容量。折合到现在的换算单位,100料大概是19.6吨。

对两千料的宝船进行数据复原之后,得出宝船长61米,宽13米,舱深近5米。

而之前南京发掘的太监洪保墓,洪保也是船队的一员,其墓碑中对宝船的描述是“五千料巨舶”,也就是说可以载重980吨。如果真实,那么宝船的尺寸还要夸张。

在远洋航行的途中,郑和也把我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了出去。27000人的出使人数,随行的船医就有200人,甚至还带着几个接生婆。

下西洋场景

你去查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不止一次能看到郑和为当地人治病或者在当地水源投药医治土著的描述。

台湾的“三保姜”,满喇加的“三保井”,非洲的“拔火罐”,甚至部分印度地区至今还有把牛尿涂满全身在太阳下暴晒驱病的传统疗法,这些都已经被证实与郑和的船队有关。

郑和的七下西洋,船队途径了亚非30多个国家,前后持续28年,也把整整一代人从英气勃发的热血青年熬成两鬓泛白的花甲老人。我不谈什么政治意义,历史地位,单单祖先们艰苦不屈,挑战万难的航海精神,已经值得我们后人敬仰膜拜。

郑和 塑像

而郑和因为常年在外远离朝局,再加上朝堂体制的变动,内史监的政治地位也开始慢慢落后于司礼监。

最后,对于郑和《明史》有赞: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关于郑和,诸君有什么想聊的吗?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其四,皇家采买。

这个上文说过,郑和所在的内官监也负责皇室的采买工作。但这件事情需要联系地看。永乐年间大明最大的皇家工程是什么?营造北京皇宫啊。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太监,自然要为朱棣去搜罗奇珍异宝,装饰皇家门面。

北京故宫的一座飞虹桥,桥上以白石制造的各种神兽石雕,据传就是郑和从西洋采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