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度,较前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有哪些优点?

2020-10-13 21:41:34 作者: 清代的秘密立

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父系氏族社会下的直接产物,子嗣中的男性被编排了继承顺序,以此来确立子嗣之间的"等级"。该制度被古代中国人所广泛接受,王室和皇室更是以该制度为册立储君的根本原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病慢慢显露出来。直到清代,雍正帝才以秘密立储制度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至此,皇室内部的内乱纷争大幅度减少。那么秘密立储制度,较嫡长子继承制度具体优越在哪些地方呢?

嫡长子继承制逻辑示意图雍正始创秘密立储制度

自商周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已经被普遍接受。上至王室宗亲、下至平民百姓,都将其视为继承问题的首选解决办法。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上一辈人留下的家业由其后代中的嫡长子继承。若嫡长子因意外已经不在人世,那么则由嫡次子顺位继承。

清朝雍正帝继位后,随即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册立方式,即秘密立储制度。所谓秘密立储制度,就是不公开册立储君,而是皇帝心中所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写于密卷之上,随后将其密卷高悬在乾清宫梁上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

为了避免牌匾后的密卷被他人所替换,以此修改储君人选,皇帝还会同时抄录一份密卷的内容作为副本。当君主驾崩之日,将密卷取下并与副本进行对比。二者相匹配,卷上储君便可顺利继位。

雍正帝之所以能够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想来与他在康熙朝所经历的诸皇子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帝虽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却一直处理不好家庭内部关系。几名皇子为了争夺大位而大打出手,即九子夺嫡事件。

皇子之间的争斗,直接导致朝臣之间也形成了不同的朋党。这些朋党在政治上不一定对立,只是单纯的因拥护的皇子不同而站到了对立面。同时,后宫及外戚集团也加入其中,这些都导致康熙朝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参与九子夺嫡事件的九名皇子立储事宜不再有其他势力集团干扰

在秘密立储制度出现之前,储君之位常常受到外戚集团或宦官集团的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频频发生于皇权旁落之时。当外戚集团过于强大之时,外戚便希望与自身有血缘关系的皇子继位为帝,如此整个外戚集团便可以飞黄腾达;而宦官集团干预立储问题,主要是为了扶持一名傀儡皇帝来巩固自身特权地位。

汉灵帝即为外戚集团拥立的

为了避免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干预立储问题,大多数封建君主都禁止后宫嫔妃和宦官参与政治。早在周武王初建西周王朝之时,就明确规定禁止后宫干政。但事情总有例外:皇权不可能永不旁落;一旦旁落,外戚集团便会趁虚而入,唐殇帝李重茂就是外戚拥立的一个典型例子。对此,《新唐书·本纪·卷五·睿宗》中曾有相关记载: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韦皇后弑中宗,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又矫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参谋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临朝摄政···

秘密立储制度正式颁行后,便再也不必担心外戚集团的干预。不管是什么时间册立储君,都只有皇帝一人知晓。即便是外戚相逼,皇帝仍然有可以周旋的与敌。如果外戚像韦皇后一般弑主再拥立新君,那么这种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毕竟这种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

同时,皇帝可以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进一步限制外戚集团在储君册立问题上的影响力。如此,纵使外戚势力已经远远超过皇权,也仍然可以留有一席余地。

权势倾天的韦皇后缓解了皇子激烈争夺皇位的现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