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菜的来源与趣闻

2020-10-13 22:31:48 作者: 金针菜的来源

金针菜又名金菜、南菜、黄花菜、萱草花、忘忧草、川草花、宜男花、鹿葱花、萱萼,是人们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因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同木耳、草菇,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

金针菜既可入药又可作菜肴,北方人唤作黄花菜,广东人叫做金针,《本草纲目》载曰:“今东人采其花而货之,名为黄花菜”,《古今注》载“欲望人之忧,则赠以丹棘”,故金针菜又名忘忧草。

金针菜又名宜男,古代时候以其嫩芽叶供食,因而宋朝以前吟咏金针菜者,大都属意忘忧、宜男的含义。宋明以后中国海员出航必携金针、木耳以代蔬菜,金针菜还是出口商品,大量销往印度等国,印巴人民常用其养生。

金针菜

金针菜还有雅名萱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金针菜,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陶潜的饮酒诗:“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金针菜在生活中的地位。那么金针菜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的背后又有哪些趣味知识呢?金针菜雅名背后有许多民间趣味故事

金针菜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花菜,但是金针菜在我国历史上却多有雅名。据《本草纲目》记载“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清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深秋乃尽。

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结实三角,肉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因其花的颜色呈金黄色而名黄花菜,其形态像金针而取名金针菜。现今我国山地仍有野生品种,我国栽培已有数千年历史。

关于金针菜的名称,民间总是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金针菜就会生男孩,故金针菜名宜男。唐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金针菜,有人作诗讥讽说:“清萱到处碧鬖鬖,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

因形态像金针而被叫作金针菜

又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因家境贫寒,又身患疾病,全身浮肿,可谓贫困交加,饥寒交迫,以致常以乞食度日。曾遇一黄姓好心老妇煮些金针菜送给他吃,一段时间后,陈胜的全身浮肿慢慢消退,疾病痊愈,身体也强壮起来。

后来他与吴广组织农民起义,成为历史上首开先河的农民领袖。陈为感谢黄妇女之恩而,请她常住在家里,并把金针菜称为忘忧草。当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建都称王时,士兵们在兵荒马乱中,把生机盎然的金针菜践踏的不成样子。

当地有个名叫金针的姑娘,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痛惜,于是就对其精心管理栽培,结果这些金针菜死而复活,棵棵长的亭亭玉立,开满迷人的鲜花。人们为纪念金针姑娘,便将此菜起名金针菜。

图为陈胜起义

又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金针菜,借以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此后,文人墨客便借忘忧草寄托忧愁,转移情感,稍散一时之闷,略忘片刻之忧尔。相传,明末清初,商丘古城才子侯方域到南京会试时,结识了当时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回到商丘后,官位显赫、秉持门当户对家族观念的侯父坚决反对这门亲事,遂把李香君逐出家门。侯方域无奈,四处辗转,最终把李香君安顿在古城南15里的柴草园,现睢阳区路河镇李姬园。有情人难相守,侯方域只能背着家人偷偷去与李香君相会,李香君为解相思之苦,在园中栽种了数株金针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