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手中小小的一杯水酒,竟有如此多的特殊用处

2020-10-14 12:04:01 作者: 古人手中小小

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贮存食物,从而有条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

我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不乏热衷于美酒的酒中君子。许多文豪都偏爱酒,如:魏晋时期的曹植、陶渊明,唐、宋两朝的李白、苏东坡等。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三国时代的酒文化。

首先、三国时期的酒客,酒量怎么样?

《典论酒诲》中提到,东汉末期的酒杯“爵”总共有三种大小,根据容量可依次分为伯、仲、季三个规格,分别能盛七升、六升、五升水酒。时至今日,人们仍会以“雅量”称呼那些酒量不错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此人至少能喝下一季雅的酒,是为五升。

当然,三国时代的度量衡与现在不同,当时一升仅相当于现在的二百毫升。换言之,一季雅也就是现在的一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斤的量”。再加上三国时代的酒水纯度不高,蒸馏工艺在唐代以后才引入中国。所以,当时的人喝的都是低度酒,与现在的白酒不可相提并论。

这样来看,三国时代的酒客酒量并不大。不过,虽说三国时期的人酒量很小,但时人热衷于劝酒。刘表就喜欢“设大针於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是酷於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酒桌上摆一枚大针,一旦有酒客因不胜酒力席地而睡,就用枕去扎他的身体。真醉的人往往会感受不到疼痛,装醉的人会被刺醒。真醉倒还好说,如果是装醉,恐怕会被刘表拉起来继续灌大肚。

相比之下,孙权比刘表更加恶趣味:“权於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也就是说,孙权不单要劝酒,还让在场的大臣必须喝得酩酊大醉。一旦有大臣酒力不支倒下去,他就让人往醉倒的大臣脸上泼冷水,让他站起来继续喝。

那么,孙权要求大伙喝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喝得从高台上坠落为止,否则,就得继续喝下去。高台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高建筑,如果从上面跌落,多半要摔得高位截瘫了。所以,张昭当场发飙,痛斥孙权。孙权觉得老脸有些挂不住,加上这种劝酒的法子太不人道,所以,便叫停了这场酒宴。

《三国志》还援引了一段《吴书》中的记载,讲到郑泉经常对亲朋好友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容量为十斗的斛盛满美酒,然后,每艘船装五百斛,这样的船给我来上五百艘就差不多了。当然,最好在船舱里给我准备些时令蔬果和下酒的小菜。鄙人来到船上,大喝一顿,喝醉了倒头就睡,睡饱了继续喝。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这样的日子估计只有神仙能享受得到。”

都说两晋人士豪放,殊不知这种豪放绝非“五石散”的功劳,而是三国豪放之风的传承。当然,这种酒桌上的豪放,说难听点就是耍酒疯罢了。

所以说,三国时代的人不仅酒量差,酒品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三国时代的酒,更是起到了特殊作用。

这个话题,我们得掰成三部分讨论。

一、政治作用:

“今天下英雄,唯刘备与操尔。”这句台词出自老版三国“煮酒论英雄”一折,时至今日人们仍为这段佳话津津乐道。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看,曹操所说的这句话未必是发自真心的,起码试探的意味占了一半。

话说不可一世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曹老板干掉了,刘关张三兄弟跟随曹操一路前往许昌。明眼人一看便知,像刘备这种人物,不可能在某诸侯麾下打工,况且他的手下还有关、张这样的当世名将。程昱认为,刘备这小子包藏祸心,必不会久居于人下,劝说曹老板早点将其干掉,扼杀于摇篮中,以免将来此人会与曹魏大业唱反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