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最多不过百年,一个人也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情,人的品德操行如何评断?在我看来至少不能背离所处时代的良知与道德标准,倘若能超越所处时代的普世水平,父母官若此,可造一方之福,一国领导能若此,那真是举国百姓之福了。
诸葛亮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呢?刘备撒手时,诚举国而托之,托给他的是什么个局面呢?是成康还是文景?是铁桶江山还是太平盛世?很遗憾,是个连年兵灾,百姓颠沛流离的乱世啊。
因此我想在如此战乱的时代之下,严刑峻法,魏、蜀、吴三国都是免不了的,但同是严刑峻法各国的差别在哪儿呢?主要区别就在,峻法与严刑都是死的,谁来判,判得公不公正,判得有没有理,罪罚相称否?这是活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由此可知为什么陈寿那句评论有大部分都是在赞赏诸葛亮“赏罚有道”。
再根据这叙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也可明白,陈寿并没有过多的修饰,直言诸葛亮在刑法狱政上一直都是严峻的。然而,诸葛亮却能做到举众无怨,原因则是在于“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这就是区别所在了。
列举白话翻译:
柏杨版翻译,陈寿曰:“诸葛亮当丞相,安抚人民,建立文官制度,限制官员权力,一切遵照法令规章,诚心追求公道.对忠心耿耿、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令是仇家,也要赏赐;对违犯国法、工作懈怠的人,即令是至亲,也要处罚。承认自己错误而情有可原的,再重的罪都可减轻;花言巧语,死不认错的,再轻的过失,也要处刑。善行虽小,也会奖励;恶行虽微,也会贬谪,人情世故,都有深刻了解,对事件一定探讨它的根源,对理论一定考察它实践的结果,极端厌恶虚伪。全国人民对他都心怀敬畏,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公平正直,明察秋毫,堪称治国的伟大政治家,可以跟管仲、萧何相比。
另一版本白话翻译,~~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怨恨,这是因为他用心公正,而且劝诫分明。
还有一例,汉大赦,大司农河南孟光于众中责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何有旦夕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初,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由是蜀人称亮之贤,知祎不及焉。
陈寿评曰:诸葛亮为政,军旅数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裴注之注引的《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治国严否?我看是真严啊。
然而,中国千年封建制度下,一切政治运作,很难达到纯粹的法治政治,所谓赏罚之道,更受人主个性操弄而有很大落差。就好比人常说,“汉初尚宽”,可这说的确切吗?事实上,汉朝的刑法,几乎保存了秦朝大部分的酷法,所不同的只是使用的程度,不及秦代的彻底。
但这只限于几位比较宽厚保守的皇帝,如文、景、元、成诸帝的时代,若遇到严厉的皇帝,如汉武帝,则用刑的峻苛,并不亚于秦代。总之,汉朝具备秦朝的苛法。但其用的法则,因历朝皇帝性格的不同而有宽严的差异。
所以,确实可以说诸葛亮以严刑峻法治国,但他能严而不滥,严而不妄﹔真正做到严而慎刑,严而详刑,持心公平正直,寓意劝诫明察,所以才没有招到百姓怨恨。这在当时或前后相近的时代,颇为难得。所以,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可以体会,但也要能明白他是如何使用严刑峻法,毕竟,执法者(当权者)己身的品德操守,极为关键。
无怪晋武帝司马炎听闻诸葛亮的事迹后,也赞叹:“善哉,若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只可惜诸葛亮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太少,而且也有许多虎头蛇尾的人,年轻时很有为,临老就变得昏庸的也屡见不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玄宗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