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隋唐五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2020-10-15 01:37:02 作者: 科举制度与隋

其次,散文作品不断涌现。散文创作是唐代文人展示文学才华的又一重要手段。唐人文集流传至今的仍有240多种,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李观、欧阳詹、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沈亚之、孙樵等,他们在参加科举考试过程中,都曾创作过许多精品散文。唐代文集的大量出现也是在科举考试刺激下产生的,与科举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唐传奇小说渐多起来。中唐以后,唐传奇小说开始问世,也与科举考试有关,鲁迅先生对此有过精辟论述:“诗文既滥,人不欲观,有的就用传奇文,来希图一新耳目,获得特效了,于是那时的传奇文,也就和‘敲门砖’很有关系。”[3]在唐代,知识分子为了尽快考中进士,开始用诗歌、散文进行创作,后来用的太多了,人们觉得不新鲜,于是就用传奇文——小说来写作,反而一新耳目,获得了特殊的效果。据冯沅君先生统计:现存唐传奇约60种,有姓名可考的作者48人。“唐传奇的杰作与杂俎中的知名者多出进士之手”。[4]优秀的传奇小说能够体现作者的史才、史笔和写作水平,更能博得公卿大僚的青睐和推荐,这是中唐以后唐传奇出版物大量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科举考试而创作和出版的小说作品,是科举文化兴盛发达的直接结果。

总之,科举文化的出现是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

二、科举文化是刺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我国唐代。决定该项技术发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时代背景以及造纸术、摹拓术和制墨术的日臻成熟。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对各种图书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成为雕版印刷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力。在唐代,社会上需求量最大的图书主要有三类,即佛经、历书和科举应试图书。它们是刺激图书复制技术产生质的飞跃的根本动因。

第一类,佛教经书的大量需求。整个唐代,佛教发达,佛事兴隆,僧尼众多。正像杜牧所抒:“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满足僧尼读经诵经的需要,朝廷建立了译经场,大量翻译佛教经典。以著名高僧玄奘为例,他翻译佛教著作经、律、论75部、1335卷,总计1300多万字。由于一部经典往往需要重复抄录成千上万卷,费时费工,还容易出错,因此,在古代印章术和拓印术的启发下,人们产生了雕版复印的创意。

第二类,广泛需求的历书。古代历书是广大农民进行农耕生产的主要工具,农业生产要遵时令守季节,必然离不开准确、科学的古代历书。同时,我国古代特别重视民间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巧、中秋、重阳等等节日都必须依时进行,因此,历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抄传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百姓的实际需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的图书复制技术,来解决历书高速度、大数量出版的问题。

第三类,大量需求的科举应试图书。前文已述,与科举有关的图书相当广泛,包括童蒙读物、儒家经典和大量的与科举有关的文学作品。

在唐代,童蒙读物由于数量巨大而且需要及时,一般的手抄已经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要,这在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图书复制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抄传方式。

隋唐时期,作为官学的儒家经典,主要的复制方法仍然以手抄为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唐代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被视为奇巧淫技,为朝廷、政府所不齿。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习惯于手抄儒经的传统方法,一时难以改弦易辙。直到五代以后,冯道等人才开始大规模雕印儒经,开官刻儒经之先河。科举考试,儒家经典书籍的大量需求,促使人们思考改进或发明新的图书复制技术。

科举文化,特别是以诗文取士的考试制度,刺激了文学作品的大量产生,促使唐代诗人辈出,诗、文、传奇日趋繁荣。如诗仙李白,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的诗,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当时就有他们的出版物问世,在民间乃至国外广泛传播。从晚唐大量文学作品的雕印品问世,就可以窥见这一时期科举考试对于雕版技术发明的积极意义。简言之,科举用书的大量需求是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的重要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