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秀辉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远时的书法家,今天的人知道的不多了,知道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多知道一些时人,因为,时人有用。
比如崔瑗。
崔瑗(生卒年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
《后汉书》本传(卷五十二)崔瑗传: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由此可见,古之书法家,必是大学问者,《全后汉文》第四十五卷收其文章,因时间浩渺,其存文不足一卷,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为《座右铭》,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名已不彰,很多写字的人都已经不清楚其人了。
年轻时的崔瑗,快意恩仇,为人豪迈,他的哥哥崔章被人所杀,他手刃仇人,远走他乡,一直到天下大赦,才又回到家乡。家里兄弟多人,因贫困,挤住一堂。一直到四十多岁,才被荐为郡吏。又因事坐牢,穷研《礼记》。无论他颠沛流离,远走他乡;还是因事所累,囿于牢狱,一直专心好学,孜孜不倦。
崔瑗一生不顺。先因哥哥,手刃仇人,远离他乡;后又为郡吏,因事所累,陷入牢狱;后随邓遵,邓遵被杀,又被免职;再随车骑将军阎显,而阎显因为阎太后临朝,得以参与议政,因废立太子,阎显被杀。崔瑗虽有预见,也只能避祸而已。
因为多有舛及,崔瑗下决心,不再应州郡之命,出去做事了。后来,大将军梁商开幕府,再请崔瑗,崔瑗以病固辞。崔瑗认为,做贵戚的幕僚,总归不能长久,与其这样,不如不应命了。
及后,被举为茂才,授职汲县令。汉时的文官是举荐制,直到隋开科举,才结束了这种访贤举能的文官制度。崔瑗在汲县令任上,做了七年,帮助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
崔瑗一直被升为济北相,终于又遇到人生的坎了。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巡检天下,认为崔瑗有经济问题,要他到朝廷说清楚、讲明白。好在他说清楚,讲明白了,但是,人生终究经不起折腾。放回来不久,就一病不起,终年六十六岁。
死前召儿子说了一段话:人,都是因天地之气而生的。死了,精气,还给了天;骨血,还给了地。来时秉的天地之气,走时还给天地。所以,哪里不能埋放形骸?不必回归乡里。别人送来的奠仪,都不要收了,我自己都回归了天地,收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崔瑗为人豪迈,待客必尽所能,盛修菜肴,不问多少。自己及家人非常节俭,所食无非蔬果菜羹。死后也无积蓄,当世人都认为他很清廉。
崔瑗的书法,师承的是杜度,非常精于章草,与杜度合称为崔杜。崔瑗对后世影响很大,张芝就是其中之一,张芝的名气比崔瑗大多了。
崔瑗有篇书论,叫《草书势》。自崔瑗始,书法有了自觉的艺术论。从前,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停留在实用性和文字的学术性上,而书法只是实用和学术的附庸品,毫不夸张的说,《草书势》是书法进入自觉期的分水岭,从此,文字再也不是不自觉的发展,文字自觉的赋予自己一个使命一一艺术性。虽然,文字一开始有,就有了它的艺术属性。比如它的外观的美,它的文化内涵的美,它的作为语言载体的美。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尊重:那是人们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