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政变,李世民李隆基轮番出场,手法雷同却屡屡成功,为何?

2020-10-15 21:43:14 作者: 唐朝的政变,

第二次“玄武门”军事政变,则发生在神龙元年(705年),政变的对象则换成了一代女皇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虽然已经82岁了,而且也患有“风疾”长居深宫,但是女皇的权威仍然威严肃敬,无人敢于冒犯。自弘道元年(683年),废黜了唐中宗李显,独掌一切朝廷军国大事,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以来,武则天用铁血手段,对李唐皇室成员,以及一切敌对政治势力,实行最为血腥的镇压和清洗,让天下所有的势力,都臣服在自己的脚下,让天下所有的男人,都跪拜在自己面前。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干脆在洛阳登基称帝,直更换了大唐的天下,改国号为周,将皇帝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

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武则天将贴身的卫队由原来的一百余人,扩编到一千人,更名为“千骑卫”,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同时,将皇宫的警卫任务,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掌管。如日中天的威信,精心的军力部署,让女皇觉得安全万无一失。但是,偏偏就有人不信邪。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联合早就安插在羽林军中的将军桓彦范、敬晖和李湛,

并成功策反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从而掌握了政变的核心力量——部分禁军。

正月二十二日,八十岁的宰相张柬之手提长剑,冲在最前面,率领禁军直扑玄武门,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通过玄武门进入到了女皇的寝宫迎仙宫,在宫门口斩杀了女皇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带领禁军士兵直接到达了武则天的病榻前,逼着女皇下诏退位,迎立五十岁的太子李显登基为帝,成功实现了大唐江山的复辟。

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玄武门政变,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同样的原因:政变的对象无比的强大。女皇武则天的权威无人敢冒犯,皇宫的警卫都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手中,放眼天下,谁人敢造反?一个懦弱无能的太子李显?一个没有实权的相王李旦?还是早已被免去了军政大权回到封地的侄子武三思?在女皇的眼中,可以造自己反的人还没有出现。所以,当造反的人拥着太子李显,出现在自己的寝宫时,武则天惊讶万分,指着来人,一个个痛斥“你们都是朕亲手提拔的呀,都被朕视为亲信,为何要苦苦相逼呀?”

第三次“玄武门”军事政变,发生在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主演则是25岁的临淄王李隆基,相王李旦的儿子,一个朝廷权力圈之外的皇室成员。政变的对象,则换成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此时的韦皇后及其死党,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李唐皇室的成员,完全被排除在朝廷的实权之外,被彻底的边缘化。

皇后韦氏绝非一个容易对付的敌手,从她不动声色地窃取了唐中宗手中的权力,并胆大妄为地与女儿安乐公主毒杀了皇帝李显,并成功扶立傀儡皇帝李重茂即位等一系列操作来看,她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斗争的水平,比之武则天毫不逊色。鉴于前几次军事政变的惨痛教训,韦氏非常重视对皇宫以及京城的控制。她首先派出自己的弟弟韦播和外甥高嵩,为禁军统领,掌握皇宫的军事力量。同时,为防不测,韦氏在中宗李显死后,第一时间下令征调了五万军队到京安长安,将其交给自己的娘家人统领;派亲信中书舍人韦元,统领一千精锐人马,在长安六街巡逻监视。在韦氏看来,长安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出自己的眼睛,京城及皇宫的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是,一个在朝中没有任何实力,一个只有25岁毫不起眼的年轻人,凭借着与两个禁军“万骑卫”底层军官葛福顺和陈玄礼的私人关系,利用他们手中仅有的两营兵力,再次发动军事政变,成功经过了玄武门,进入到了皇太后韦氏的内宫,斩杀了韦氏及其所有的后妃集团核心成员,成功改写了大唐的历史。原本没有任何机会的相王李旦,得以上位成为唐睿宗,也才有了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开元盛世,避免了另一个女皇的出现。

三次宫廷政变,都选择在同一个地方——玄武门,是由玄武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玄武门是长安皇宫的北门,直通皇帝日常生活起居的内宫,是出入内宫的必经之地。控制了玄武门,就可以不用再与负责皇宫警卫的禁军接触,直接冲入内宫,控制皇帝。成功控制了皇帝,也就做到了“擒贼先擒王”,政变的成功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