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有颜有势力”的亭制,魏晋南北朝为何变成了“美丽废物”?

2020-10-15 22:35:20 作者: 原先“有颜有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不少朝代的更迭和制度的变更。许多制度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消亡,却有很多制度根据时代的流转也随之改变,最后得以保存下来。

亭制是在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一大部分消失殆尽,留下的一小部分也根据当时的时局改变了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在一些史料和鬼怪小说中依然有亭制的影子。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亭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保留下来了。亭制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几代王朝中亭制扮演的角色发生一些改变,却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1、亭不仅是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在秦汉时期还保家卫国

“亭”这种建筑,到现在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但大多是作为精美的历史名胜古迹用于观赏。这种建筑形式的兴起是从周朝开始的,“亭”往往是四面延伸,没有围墙,顶部形状各异的建筑。就是这样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建筑,却大多建在交通要塞上,直到现在也经常被人们用来纳凉休息。

到了先秦和战国时期,亭的用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边境区域经常设置这一建筑用于军事所需士兵士兵可以从各个方向向远处眺望,以便随时侦查敌情。

同时也作为作战时军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和防御外敌的堡垒,可见“亭”的存在对于当时国家安全防护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亭内经常配备相应的设施和一定的住宿条件,所以也会供一些官吏和使者旅途休息用,就和驿站的功能差不多。

后来这一功能也逐渐向老百姓开放,以便百姓长途劳累好作休整之用。亭的作用在当时还是非常多样化的,利用率也非常的高。

2、亭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还是有被延续使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亭制这种政治制度肯定是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实施和管制。亭制在当时主要适用于防盗和管理乡村政治事务,而管理这些事务的人被称亭长。

亭既是官民的暂时住宿之地,也是亭长的办公地点。在《搜神记》中有一故事中就出现亭长这一人设,“亭长击鼓,会诸庐吏,共集诊之”,讲的就是亭长“课射训禁,劫捕盗贼”的职责。

在汉代经常有盗贼出没于城乡间,历史上有“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的记载,所以当时为了管理治安设有“十里一亭”和十十亭一乡”的密集亭舍距离。也是因为这密集的亭距对于管辖乡村事务十分方便,所以亭长也具有管理乡里事务的重要职能。

从同属关系来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但是管理乡务的这种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消失不再了,而防盗的功能也慢慢不再受到国家的重视。亭长这一职务虽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所保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逐渐消失在官吏编制中。

邮亭驿这个为各地人民传递消息的系统,作为亭制的新功能却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且随着各个政权的变化也在不断做着相应的调整。邮亭主要是用于重要书文的传递和信息的输送等用途,亭制设定的距离也加速了消息的传播。于此同时在边境区域扮演军事作用的亭制也被沿袭到了魏晋南北朝。

二、亭制的改变跟政府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像是一条既定规律

1、政府设置机构的重叠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在汉朝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情的改变,一系列的行政单位已经逐渐地被其他制度所融合,亭制自然也在其中。在当时,政府大力推行乡里制度。

乡的社会职能更加的完善,国家的赋统统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而当时亭制规定里亭长的职责,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两相一对比之下,亭制就太过于简陋了,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府管理制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