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抑武有助于消除割据因素
武将政治其实在唐朝遭遇安史之乱,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所谓的藩镇地方形态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唐朝中后期在河朔地区的藩镇,其实武将政治的表现最为明显,并且也成为了后来五代时期北方政治、军事形态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基本上都属于纯粹形式的武将政治,也就是说只有掌握绝对的军事权力,或者控制了足够的军事力量,便可以有机会以下犯上。
原来传统儒家政治思想当中的忠君爱国,在混乱的五代时期,基本上全部被那些嗜杀成性的武官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则是绝对的军事手腕。
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在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后汉政权之前,他本人实际上就是后汉统治者备受重用的军事统帅,即天雄节度使。
郭威在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后,便趁机发动政变,建立了后周政权。郭威本人自然知道后周的建立过程,以及武将不断做大的严重后果。
为了能够稳定当时的后周政局,特别是要抑制武将势力,郭威不断推行文官政策。
《旧五代史》载:"初,杨邠以功臣、国戚为方镇者多不闲吏事,乃以三司军将补都押牙、孔目官、内知客,其人自恃敕补,多专横,节度使不能制,至是悉罢之。"
即通过原来荒废已久的科举制度、察举制度选拔当时中央政府所需要的文化人才,以此来最大程度削弱武将势力。
继任的柴荣同样秉承着郭威的这一用人政策,正是通过后周两代统治者对于武官跋扈政治体制的改善,才会使得当时的政局出现了稳定局面,这也成为后来北宋在用人政策上任用文人的滥觞。
轻徭薄赋的治国政策有助于社会稳定
后周作为中国北方五代割据历史时期的晚期,实际上能够在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以及整体的政治生态上,展现出久违的稳定和兴盛局面,实际上与后周统治集团实行轻徭薄赋、重视民生的统治政策是离不开的。《旧五代史》载:"晋天福中,加至五匹。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汉法,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故帝即位,首革其弊。"
我们在看到后周之前的四个政权在进行统治的过程中,真的很难发现他们会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及百姓的疾苦,去制定比较柔和的统治政策。
而后周则不同,一方面由于此时的割据现象已经大幅度减弱,换句话说,地方的节度使武装力量不断被中央政府削弱,而中央政府的权威却在不断提高。
由此一来,之前的那种地方不断出现的分裂趋势开始大幅度减弱,这也就为后周统治者郭威以及柴荣,推行比较温和的封建统治政策提供了可能和基本条件。
郭威在建立了后周政权之后,他目睹了之前军阀混战以及中央政府横征暴敛,给广大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
因此,为了缓解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郭威在统治之初便制定了轻徭薄赋的发展策略,首先,郭威就坚决废除了之前由于军事战争的需要,私自建立起来的各种苛捐杂税。
其次,对于长期存在的贪污腐败和奢靡享乐的风气,也进行了严厉整顿。柴荣即位后延续了这一柔和政策,使得后周不断走向稳定。
后周政策,稳定住了整个局势
整个北方五代政权相继更替、割据、混战的是历史虽然不算长,但是其对于当时封建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还是非常消极的。
大量的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甚至为了缴纳封建军阀不断制定的租税,弄得家破人亡。
我们都知道唐朝安史之乱实际上对于唐朝的影响是具有毁灭性的,虽然唐朝平定了此次叛乱,但是其再也回不到了当初的那种兴盛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