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中国军网记者 李响
英雄孙景坤。孙阳 摄
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孙景坤”这个名字,会在近几年的报道中发现这些关键词——“一等功臣”、“抗美援朝老英雄”、“曾被毛泽东接见”……这些头衔,单拿出任何一个都足够让人感到荣耀,而孙景坤却把它们藏了大半辈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日前,中国军网记者来到辽宁丹东探访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孙景坤,倾听英雄身后的“平凡”故事。
1
“ 和我一块走下阵地的只剩4个人,副连长半道还炸断了腿 ”
位于凤凰山下的丹东光荣院环境优美,孙景坤居住在这里。肖晔 摄
凤凰山下,丹东光荣院,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孙景坤。
洁白的墙面、齐全的家用电器,孙老的特护区房间整洁明亮,床头一件缀满奖章的军装格外抢眼。那是孙景坤最心爱的物件,他来光荣院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军装挂在床前。
军装挂在床头,孙景坤一抬眼便能看到。肖晔 摄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光荣院的护理人员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孙大爷病情加重、神智不清,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但还记得每一枚奖章的来历,还会跟我们念叨他打仗的事儿。”
岁月无声,于孙景坤而言,他人生中最壮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大概都藏在这一枚枚奖章之中。
年轻时的孙景坤。家人供图
故事,要从72年前说起。1948年1月,正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结婚不到一周便主动报名参军,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
数年时间,孙景坤随部队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1950年,朝鲜半岛突燃战火,并很快烧到鸭绿江边,孙景坤同战友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歌奔赴朝鲜。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永远烙刻在他心底。
虽然言语已不清晰,但孙景坤仍在尽力讲述当年的战斗情景。肖晔 摄
1950年10月27日,飞机盘旋,炮火急袭,整个阵地打得烟尘冲天。营包扎所里,刚抢救完8名伤员的副排长孙景坤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他强打精神,心里盘算着每位战友的伤情。就在这时,营长下达命令,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他身上——20分钟带弹药增援161高地。
要知道,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在这种战况之下,20分钟带弹药前往增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紧迫,孙景坤立即分析地形带9位战友出发,敌人的炮火早就把这一带的道路和交通沟封锁得毫无空隙,要想通过,唯一办法就是从山岗上快跑。
肩上扛着几十斤弹药,4架喷气式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机枪子弹左右前后“嗖嗖”飞过。“把弹药箱子顶在头上,拉开距离!”孙景坤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带着战友全力向高地冲锋。
此时的161高地上,战斗已持续了12个钟头,坚守在那的五七部八连二排,在打退了敌人14次冲锋后,整个阵地上只剩下5个没有负伤的战士。在手榴弹和子弹都快打光的情况下,副连长已准备好他的爆破筒——万一敌人打到山头上,就拉着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孙景坤带着9个人冲了上来,而且扛着8箱手榴弹和两箱子弹。“来的正是时候,同志们,放心干吧!”副连长没想到会有增援人员,惊喜地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