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何分三国,探寻东汉政权瓦解的原因,权臣董卓应是罪魁祸首

2020-10-16 09:40:43 作者: 东汉为何分三

董卓是东汉末年最大恶人

董卓应该是东汉末年最大的权臣了,他本应是并州牧,负责镇守一方、保国境安宁,但他却以堪乱救驾之名、引领进洛阳,独揽朝权,废少帝、立献帝,全凭自己的喜好。他践踏律法、残害朝臣、粗暴对待百姓,破坏自夏、商时期传承下来的历史和文化,直接将东汉政权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他的所作所为不但令当代人愤恨,更令后世人唾弃。那么,董卓残暴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呢?今天老马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董卓的成长历程,看看这位绝世大恶人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董卓剧照早年的董卓是一员爱国将领

董卓出生于东汉末年的豫州,他的父亲是豫州颖川郡的一名武官。后来董卓随着其父亲回到了陇西的老家,而董卓也应该是在这里长大的。陇西这个地方是汉朝的边陲重镇,这里居住的百姓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接触频繁,特别是与羌族往来甚密,羌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崇尚强者,这个民族也是西晋末期“五胡乱华”中的一员。

羌族

自古以来,在陇西当地成长起来的百姓大都尚武成风,而且颇有几分本事。董卓因其父亲的关系,也是功夫了得,特别是力大无穷,在当地小有名气。据史书记载,董卓10多岁时曾到羌族部落游玩,随后便受到羌族部落族人的追捧。因为我们前文提到过羌人崇尚强者,小小年纪的董卓已经用武力征服了羌人。

成年的董卓也追随其父亲的步伐,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武官,负责守卫国土、保一方平安。在这一时期,董卓见识了匈奴人的残暴和边境将士、百姓的困苦,因此董卓立志消灭匈奴的侵袭。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董卓因为一身好功夫,在行伍中逐渐崭露头角,凉州刺史任命其为从事,由其统领一支兵马负责对抗匈奴,而年轻的董卓也不负所托,成功将匈奴击退、大获全胜。董卓也因为卓越的战功和精湛的武艺、最重要的是一颗忠君爱国之心,被征调洛阳、担任羽林郎一职。要知道羽林郎这个职务可不简单,羽林军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守卫力量,羽林郎更是这支队伍的队长,肩负着护佑帝王人身安全的重责,能够担此重任者都是绝对忠诚的兵士、而且能力过人,可见这一时期的董卓深受汉桓帝的器重。

董卓剧照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在帝王身边工作的经历,让董卓这个来自边境的“乡野村夫”见识了世面、增长了阅历,更结交了东汉上层社会的权贵。原本对董卓来说充满神秘感的帝王家,也随着工作的关系有了全面的了解。董卓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皇帝也食人间烟火、原来帝王也有七情六欲。这种对皇权的不再敬畏心理,也为董卓日后的乱政埋下了伏笔。董卓渐成一方诸侯

公元166年,因为边境少数民族叛乱,曾有过与之对战经验的董卓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军司马随东汉名将张奂共同领兵平叛。这是董卓第一次以朝廷将领的身份领兵出征,而此战的大获全胜也奠定了董卓在东汉军中的地位。这一战的胜利使董卓受到了封赏,但董卓却将受赏的物品全部分给了属下将官和士兵,或许这和董卓早期见识过兵士的疾苦息息相关。应该说董卓的这种做法彰显了他爱兵如子的胸怀、为其赢得了军心,更暴露了他志向远大的野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董卓仍然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优秀将领,他始终能够以抵御外族入侵、守护国土完整为已任。这与董卓后期的恶人形象相差甚远。

董卓剧照

有了功勋的董卓被东汉朝廷格外重视,很快就分派其守土一方,担任地方性的军事指挥官。但董卓在任职期间因剿匪不利、遭奸人构陷被罢官免职。赋闲在家的董卓终于有机会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了。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无论战功多么卓越、成功多么斐然,都比不上当权者的一句话,生杀予夺都在人家的一念之间。这种思维左右着董卓,让董卓意识到只有权力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于是,董卓不甘心就此沉寂,带着仅有的百匹缣拜访了自己的老上司张奂,希望张奂能够帮助他官复原职,可惜被拒绝。好在董卓在汉桓帝身边任职时,积攒了不少香火情,而且这一时期又恰逢黄巾起义爆发,急需灭火的东汉朝廷再一次启用董卓接管冀州的军务、负责剿灭黄巾叛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