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举贤良”:给了每个人为官的机会,有一定的“含金量”

2020-10-16 12:09:29 作者: 汉代“举贤良

西汉以前,帝王选人、用人没有固定范式。人才无论在哪个时空,都是当政者一笔无形的财富。汉代帝王受到先秦诸子有关选用贤良政治理论的影响,十分注重广招天下有才、有能之士。初步确立了“举贤良”的用人制度。

“贤良”两字在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贤良”是泛指人才德才兼备,为人正直,体恤民情,是符合汉代官员标准的。狭义的“贤良”是专指“举贤良”这种人才察举制度。

汉代“举贤良”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代表帝王选人的思想导向。二是指选拔官员的制度。三是指在这种制度下选用的人才。

“举贤良”的诞生记

1、举贤良的时间点。

一般两个时间点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自然灾害之后会广招贤良。汉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民众,对如日食、怪异星象等一些自然界现象,一般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他们会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警告。在面对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时,他们也同样认为这是对帝王为政不端的警示。

帝王面对舆论压力,不得不下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批评。这就是帝王的“罪己诏”。帝王光知错还是不够的,关键要弥补过失。这时帝王通常会广开言路,广招贤士。

二是新帝登基后会广招贤良。皇帝登基广招人才是为了向朝臣们表示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

汉武帝

2、举贤良的真实本意。

主要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统治者根本的目的还是想通过选贤任能,来扩充自身的智囊团,培植自己的亲信,巩固统治地位。比如,汉文帝在其登基第二年选任中大夫时,看中的是素来有太子智囊之称太子家的总管。

这位贤良具有出色的眼界和思维,上任后的岗位是现代社会所谓的咨询类岗位,主要职责为帝王出主意,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借此机会整顿各级官员的作风。比如,汉昭帝时期,大臣们会奉命去各地开展选拔人才工作,在工作中还要同步了解当地官员治理地方的情况。贤良们会抛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汉昭帝以此知晓地方官员是否有失职行为。拿到第一手资料的汉昭帝,可以对症下药,加强官员的作风建设。

三是体察民情。比如,汉宣帝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引发了地震。汉宣帝派官员去灾区举荐贤良,让贤良们大胆说出帝王、官员为政的过失,以便帝王更好地了解民间疾苦、民生艰难。

《云中歌》汉宣帝剧照

“举贤良”的套路

汉代选拔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套路,有了固定的步骤可以沿用。主要是四步曲:第一步是帝王发诏令;第二步是在职官员推荐;第三步是人才就政事进行出谋划策;第四步是选任人才。

1、帝王出题。

帝王在选拔人才时,会直接将困扰自己政事作为题目,以诏令的形式,将题目下发到推荐者那,再由推荐者给到想要举荐的人才那。

诏令也明确指出,选拔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必须要德才兼备,品行端正,在危机中敢于不畏强权,勇于身先士卒。对于举荐的人才,也作了一定程度的细分,主要是孝悌力田、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

招募“孝悌力田”类的人才,是汉惠帝首创的,在汉代前期最为流行。从字面上理解,这类人才要孝顺父母、勤劳耕作,在乡里乡亲间具有一定的威望,也就是现今所谓的“乡贤”。

选拔“茂才异等”,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的。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网罗散在各地的优秀人才。

举荐“贤良方正”,可以说是汉代“举贤良”的开端,汉文帝对举荐的人才做了更加详细的要求。

2、选拔人才“专家库”内的官员接招。

选拔人才是项大工程,汉代建立了专门的“专家库”。“专家库”内的官员阵容强大,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职责就是推荐人才。汉代不同帝王,“专家库”是有所不同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