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百家争鸣之时,虽有道家、儒家、法家等各种思想纵横交错,但最终他们表达出的一个好的臣子,就应该是忠君的。因此,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历代为人称赞的好臣子,都是一腔热血为君排忧解难的。其中,这些“忠君”的臣子中,以诸葛亮最为典型。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之谊
刘备对于复兴汉室王朝有着雄心壮志,因此桃园三结义之后,就有了三顾茅庐的一出好戏。其实,以一个君王来说,能够能屈能伸,还能够为杰出的人才折腰,这是每个臣子都希望效忠的。诸葛亮最后同意出山,也是有着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
因此,如果这样说,诸葛亮与刘备的情谊就有着多重身份。既可以是至交好友的感情,毕竟刘备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军队和孩子交给诸葛亮辅佐;也可以是君臣之间的感情,诸葛亮一直对此有着界限的分明,如果不然,其实以他的本事确实可以夺权自己主持大局。
最后,他们更像是一种伯乐和千里马的感情。如果没有刘备,以诸葛亮曾经闲云野鹤的心态,如何会出山主持大局,最后三国鼎立的现状,怎么会出现。
诸葛亮是否想夺权
《出师表》是诸葛亮对于刘备,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人民的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在信中,他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与先帝之间共同的信仰,以及对于新帝的期待,用最朴实的话阐述了出来,确实让人感动。但是,面对位高权重的诸葛亮,总会有一些其他的声音。
首先是,不放权给刘禅这件事。在新帝继位之后,诸葛亮的大部分心血都在主持朝政,教导新帝,甚至是带领北伐军队。但是,作为一个中央权力还未集中的朝代,诸葛亮此举无疑会让人觉得,他可能会夺取新帝的位置,或者是类似如垂帘听政的模式一样。其实,诸葛亮完全没有这样的心态。
无论从刘禅本身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名称,还是“乐不思蜀”这个典故,都可以看出刘禅本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至还可以用“愚笨”来说。诸葛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持朝政,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大计考虑,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教导刘禅,让他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王。
其次,就是诸葛亮进宫面圣带了近百人的士兵这件事。在古代,为了最高统治者的安危。一般进宫的时候,守卫的士兵都会检查来者身上有没有杀伤性武器。更不用说,随身携带士兵,这样容易造成逼宫事件的情形。诸葛亮进宫面圣,周围有近百人的士兵,仅仅是声势就已经足够让人害怕了,难免不会让人又其他的心思。
其实,对于诸葛亮的这件事,是刘备给予的特权。诸葛亮也可以成为两朝元老了,再加上刘备在位期间,他兢兢业业的贡献,在刘备本人来说,是对诸葛亮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的。更不用说,这样的特权,刘备可能也没有想过诸葛亮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加害他。
同时,诸葛亮面圣,随时带着近百人士兵,也是一种对于蜀国的保证,毕竟,他算是国家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没有他,这个国家就会垮掉。随身携带士兵,有着中国家代表的威严,也保证了诸葛亮的安全。再加上,刘禅是一个愚笨的人。难免不会有有心人借此机会,混淆视听。如果进献些对诸葛亮不利的谗言,那就白白葬送了一个有才之人,势必也会加速蜀国的国力衰退。因此,综合考虑来看,让人对于诸葛亮的这些误会,都是莫须有的事件。
交代国事参与北伐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北伐一事似乎格外重要。他五次北伐,败北而归。最后,也落得曾经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抑郁不得志,死于五丈原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