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倡导“忠君思想”,增强君臣凝聚力,在皇帝的批准下,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的神位便可以被供奉在太庙,即配享太庙,于臣子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这些臣子死后也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而在清朝296年间,配享太庙的仅有26人,但汉人配享太庙的却唯他一人,不是曾国藩、李鸿章,而是张廷玉。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第二个儿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从而进入翰林院任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老臣,也曾得康熙帝的欣赏,得知其子也在翰林院任职后,并将张廷玉召到了畅春园,询问张英在家过的如何,也是以表自己对旧臣的重视。
张廷玉不卑不亢,言行举止均得体,以二首七言律师回答了康熙帝,康熙帝看后对张廷玉也是刮目相看,张廷玉的仕途自然就一片坦荡,后多次跟随康熙帝南巡,但张廷玉所受重视并不止于此。
康熙六十年(1721年),张廷玉已是刑部右侍郎,奉旨与都统耗赖等前往山东处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而张廷玉将此案办得十分漂亮,康熙帝感到非常满意,四阿哥胤禛也通过此案看到了张廷玉的真才实能。
胤禛即位为雍正后,张廷玉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而张廷玉的才能如何?雍正帝看得是一清二楚,更何况胤禛历经“九子夺嫡”,皇位来之不易,也因此大力扶植、培养自己的势力,张廷玉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在隆宗门设军机处,军需一应事宜则交给了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而张廷玉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拟定了办理军机处的规制,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由此显现。
1735年,雍正帝在临终前,命张廷玉与庄亲王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并且遗诏张廷玉死后可配享太庙。
不过伴君如伴虎,换了一位皇帝,对张廷玉的看法也就不同了,雍正年间,张廷玉敢于进言,深受雍正帝器重,但乾隆年间,张廷玉在朝廷之上多次反驳皇帝,乾隆帝难免要起疑心。
起先乾隆帝念及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多有礼遇,后来乾隆帝认为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就有些仗着自己资历深,逾越了。
张廷玉也清楚皇帝的心思难猜,就打算辞官退休,乾隆帝一开始也留张廷玉,但张廷玉深知朝廷之地,不能待很久,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向乾隆帝上奏说:
“以前世宗宪皇帝(雍正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
张廷玉说的是战战兢兢,就害怕乾隆帝一个不高兴,自己死后却没能配享太庙,可张廷玉的这番言辞却让乾隆帝很是不满,认为张廷玉怀疑自己不遵从先帝的遗诏,但还是拟了手稿,让张廷玉安心。
然而张廷玉并没有亲自去谢恩,而且让儿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对张廷玉的不满并又增加了一分,于是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谕旨还没有传到张廷玉的手上,张廷玉就拄着拐杖前来谢恩。
乾隆帝见此更为不悦,认为张廷玉结党营私,就打算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不过后来只是下令削去张廷玉的伯爵。
次年,乾隆帝的大儿子永璜离世,乾隆帝正处在丧子之痛中,但好巧不巧的是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乾隆帝忍无可忍,同意让张廷玉归乡,并且罢配享太庙。